——對話清華大學博導沈陽教授

 

 
  大數據并非新概念
 
  記者:沈教授,您怎么看待大數據這個概念和大數據時代這個說法?
 
  沈陽:我個人認為,大數據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很多內在的研究,其實我們計算機學科領域一直在推進。比如,對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方法,以及純數據內容方面的研究就一直存在。在若干年前,大數據已經在某些領域實現了具體的應用。不過,最近兩年出來的大數據概念更加強調互聯(lián)網的因素,更加強調數據的體量,以及數據與各行業(yè)的運用對接。大數據概念的推廣和它對社會的影響,使得數據分析的概念從計算機學科快速地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大數據就是互聯(lián)網發(fā)展到現今階段的產物,在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技術創(chuàng)新背景的襯托下,一些原本很難收集和使用的數據開始容易被利用起來了,并且不斷作用于各行各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就是大數據的價值。數據實用化是大數據時代的一個特點。
 
  大數據利于社會治理
 
  記者:您認為大數據思維會對當今社會帶來哪些主要影響?
 
  沈陽:大數據思維有這么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數據一切可量化。比如說,它有助于我們研究政府官員的民意支持度。又比如,政府的信息公開程度,我們也是可以測量的。比如新媒體指數、城市幸福指數、各城市堵車指數,從大數據的角度來看,這些指數的研究方向和方式就體現了相關特點。第二個特點是,大數據思維特別強調不同數據之間的相關性,乃至于尋找它們之間的不相關性。這如果運用到社會治理上,可以提升政府反應的靈敏度。
 
  記者:今年有句話很火,叫“證明你媽是你媽”。它直指簡政放權和政府服務方面的一些問題。但在具體的新聞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它還透露出相關部門一些信息共享的問題。比如,要辦一個證,時常就會出現“多部門跑腿”的現象,民眾要跑完這個部門再跑另一個部門。您認為,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政府在思維方面需要做什么樣的必要刷新?
 
  沈陽:在大數據時代,傳統(tǒng)的政務查詢、社保查詢、醫(yī)療教育、水電煤等公共服務將被集成,各政務服務間的信息化壁壘、數據孤島將會消失,政府、企業(yè)、研究機構間的數據可實現安全的分享流通、交易交換。因此,隨著大數據的發(fā)展,政府首先要進一步把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和責任意識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要有數據信息開放思維、數據信息整合思維和數據信息分享思維。從互聯(lián)網的角度來看,政府服務優(yōu)化是沒有止境的。也就是說,不同部門之間要加強服務融合,要加強信息的交換。我們需要用移動互聯(lián)網的思維去打造一個指尖上的政府服務體系。正如李克強總理強調的“要讓政府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我們各級政府應該按照方便辦事、就近服務的原則,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功能,真正完成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時代要求。
 
  大數據應進一步實用化和安全化
 
  記者:大數據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動,近年來,我國政府在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沈陽:我們國家在推動大數據發(fā)展方面已經形成了較好的頂層設計。若干個省份有準備成立大數據管理局的構想。在學術支持方面也體現了我國大數據的發(fā)展比較蓬勃。還有,大數據的民間團體也非?;钴S。大數據相關的公司在融資和產品推廣方面也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2013年,我們國家發(fā)布了《關于數據中心建設布局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節(jié)約和提高效率為著力點,通過引導市場主體合理選址、長遠設計、按需按標建設,逐漸形成技術先進、結構合理、協(xié)調發(fā)展的數據中心新格局。我國在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信息產品的供給能力、培育信息消費需求、營造發(fā)展環(huán)境、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
 
  在今年6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了大數據運用的重要性。之后,國務院辦公廳還印發(fā)了《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jiān)管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要運用大數據提高為市場主體服務水平,加強和改進市場監(jiān)管,推進政府和社會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提高政府運用大數據的能力。這些都有助于推動我國大數據的發(fā)展。
 
  記者:沈教授,以您的研究視角來看,目前我國大數據的發(fā)展有哪些需要重視的問題?
 
  沈陽:目前我國政府對大數據高度重視,民眾對網絡、新媒體越來越關注,高校的相關人才培養(yǎng)也在作出相應調整。我個人認為目前需要重視的問題有這么幾個。第一,大量的權威數據資源集中在政府手中,而很多數據我們目前還沒有開發(fā)。所以,政府應該開放更多的數據源。在政府數據開放方面,我們還需要邁向一個新臺階。第二,相關部門在保護隱私安全方面要有更多的考慮。我們要建立有效的法規(guī)機制,讓隱私權和大數據的社會便利性獲得一個最佳平衡點。第三,在數據的流入和流出方面,我們需要更加清晰的界定。在不同領域,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標準。第四,要加強大數據的科普。既不能神化大數據,又要讓大數據在更多領域取得快速進展。第五,大數據研究只有與實際接軌,工具化、服務化和實用化,才能解決具體問題,從而提升社會的生產力。
 
  記者:作為相關方面的資深專家,您和您的團隊在大數據方面做了哪些深入研究,或者您近期有沒有什么研究計劃?
 
  沈陽:我們構建的新媒體指數涵蓋了不少微博數據、百萬級別的微信數據,還有APP的數據等,我們目前主要的研究重點在大數據的數據源、大數據的分析模型、大數據的發(fā)布服務等方面。我們團隊與教育部、新華社、人民網、新浪網、騰訊網等單位均有緊密合作,可以說,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研究起點。我們還做了一系列的評估指標,會對大數據的發(fā)展方向做一些客觀中立的學術性評估。此外,我們還試著在新的領域擴展大數據的應用,比如說傳感器新聞、互聯(lián)網的虛擬社群研究等。當然,每一個團隊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研究需要聚焦。我們會廣泛關注,重點突破,進行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我們團隊和清華的大數據研究院有密切的合作。我們現在有若干項目是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重點支持下進行的。
 
  大數據需要復合型人才
 
  記者:今年7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就2015年上半年工業(yè)通信發(fā)展情況舉行發(fā)布會。工信部表示在進一步貫徹“互聯(lián)網+”指導意見中,將重點推進重要工業(yè)云、工業(yè)領域大數據等發(fā)展,而“互聯(lián)網+”和大數據發(fā)展的核心在于人才,清華大學作為國內一流學府,在相關方面是否已經有培養(yǎng)計劃?
 
  沈陽:對大學生的培養(yǎng),對大數據人才的培養(yǎng)應該符合教育規(guī)律。我個人覺得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學生大一大二的時候,還是應該強化他們的經典閱讀。強化文化修養(yǎng)和理工科的邏輯思維。如果只是培養(yǎng)學生的淺閱讀能力,如果學生不具備深度思考、縝密思維的能力,那就難以成為優(yōu)秀的大數據人才。優(yōu)秀的大數據人才是復合型人才,需要中外融合、文理相通、深淺結合,以及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因為我們需要提供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品。目前,包括清華在內的一些國內高校已經有一系列的培養(yǎng)方案。
 
  話題背景
 
  “大數據”已經成為社會熱詞。去年3月,“大數據”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里,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多次提及大數據的運用。有人說,大數據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優(yōu)勢明顯,它是21世紀國家戰(zhàn)略資源。近日,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大數據領域研究專家沈陽教授。
 
  人物簿
 
  沈陽: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國信辦網研中心特邀研究員、新華網輿情首席科學家,各大互聯(lián)網公司年會的熱門演講人。其研究團隊每周均有材料報送相關部門。曾任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新疆大學等校教授或兼職教授。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