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政府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縮影,政府網站在信息技術發(fā)展的60年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妻子眼睛有殘疾,而且半身不遂,以前辦理殘疾證首先要通過居委會,并且要親自去醫(yī)院做檢查。我本身身體也不好,沒有能力帶她去做檢查,這件事就一直拖著。后來我從北京之窗的政府辦事服務欄目查到了殘疾證辦理指南,并給北京市殘聯網站寫了一封郵件說明情況。幾天之后,工作人員就來核實了情況,并且?guī)臀覀冝k理了相關證明?!痹诒本┚幼〉膹埾壬钣懈杏|地說,“以前像我們這種行動不便的人有什么事,都要一次一次地跑居委會,不但辛苦,問題還常常得不到有效地解決?,F在,再有類似的情況可以通過政府網站聯絡相關的部門解決,足不出戶就能解決大問題?!?/p>

  長期以來,企業(yè)和群眾的許多業(yè)務辦理都需要和政府的不同部門接觸,不但流程煩瑣,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而現在,網絡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政府網站的建設也體現出前所未有的速度。截至2007年1月,我國擁有“.gov.cn”域名的政府網站總數已達28575個。縣級以上政府機構的網站平均擁有率達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市、縣、鄉(xiāng)五個層級的政府網站體系。

  在線辦事 問題直達相關部門

  早期的政府網站多以信息發(fā)布為主,著力于實時加載時事新聞類或消息類的信息,照搬傳統的以政府職能為中心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在服務性方面往往有所缺失。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加速了我國的政府網站由管理型向公眾服務型門戶轉變的進程。目前,政府網站的定位就是政務公開、公眾參與和在線辦事三大服務功能。“文化部建設中華文化信息網的定位非常明確:作為政府網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擴大對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蔽幕吭辈块L徐文伯發(fā)表在《光明日報》的文章中指出。

  越來越多的業(yè)務辦理流程開始運行在政府門戶網站上,使公眾能夠更加便利流暢地進行簡單的業(yè)務操作,足不出戶地辦理與生活相關的業(yè)務。例如,無論是在首都之窗,還是在商務部的網站上,公眾用戶只需要進入“政府辦事服務”的相應欄目,就可以了解到辦理該手續(xù)的信息,順利辦理相關業(yè)務。

  全國各地的政府門戶網站正逐漸成為公眾和政府最重要的交流互動平臺,煥發(fā)出強大的滲透力與生命力。例如,杭州市采取“政府引導、社區(qū)自治、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集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電子社區(qū)發(fā)展于一身,建立了統一社區(qū)服務門戶網站,實現了全市362個社區(qū)全部上網,網上服務內容涵蓋了“吃、穿、游、娛、購”等多個方面;寧波市81890求助服務中心以電話、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等信息溝通手段,面向咨詢、預約預定和特殊服務三個層次,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l7大類一體化服務,市民對求助結果滿意率超過99%。

  目前,我國省級和省會及副省級城市政府網站正處于從交互期向處理事務期的過渡階段,在線辦事能力的提高、政府職能的轉變,使人性化服務成為我國政府網站的重要發(fā)展趨勢。

  “以前,無論辦理什么業(yè)務,只要涉及到政府部門,就意味著一次次地跑不同的板書窗口,費時費力不說,有時候轉了一圈還沒有找到真正負責的部門。而且很多政府的通知也很難第一時間被市民了解?,F在,首都之窗推出了‘百件實事網上辦’和‘政務公示’欄目,只要登錄網站,就可以足不出戶地在網上進行查詢或辦理包括住房公積金實時查詢、社會保險在線查詢、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教育在線申請、車輛信息查詢等相關業(yè)務,確實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市民劉先生說。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