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市民王清依據(jù)《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花費上千元進行打印、郵寄,向當?shù)?81個行政部門提交申請,要求公開有關信息,但只有18個部門按期回復,且絕大多數(shù)屬內容不詳、聲明拒絕公開的無效回復——據(jù)7月20日《瞭望》新聞周刊報道,當?shù)卣m投入大量資金成立了專門機構,但政府信息公開看來像是“空架子”。
民有所呼,權力就該有所回應。王清用181份申請,考出了當?shù)卣块T關于信息公開的真實成績,一個很低很低的分數(shù),實在說不過去。
某些政府部門的信息為什么遲遲難以公開?究其原因,一是權力惰性使然,一些人習慣于老辦法、老套路,不愿對群眾的疑問及時作出回復和解答;二是權力傲慢作怪,一些人總是保持著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不屑于為百姓說話辦事、排憂解難;三是權力腐敗作梗,少數(shù)官員為了維護自己的暗箱操作,維護特殊集團的利益,有意為信息公開設障。
讓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確保公共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打造現(xiàn)代法治政府、責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潔政府的應有之義。信息的封閉往往會為腐敗的滋生蔓延提供溫床,某些特權就來自于信息壟斷,不少導致社會恐慌的謠言就起于信息封閉。在這方面的現(xiàn)實教訓有不少。
信息公開與否、公開的質量和效果如何,決定著權力的透明度和社會的能見度。南陽市上百個政府部門拒絕向公民公開信息,究竟原因何在,不能不讓公眾懷疑。無論如何,這種局面必須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