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級政府都想和大眾同呼吸,但卻戴著口罩。這口罩就是對政務信息公開的猶豫不決,或者沒有意識到信息公開是親民的妙計。人們交流時要是戴上口罩,誰還會和他談話?
北京大學公眾參與研究與支持中心最近“閱卷”,對各省級政府和相關部委發(fā)布的信息公開報告按“百分制”進行打分排名,結果發(fā)現(xiàn)在全國31個省級政府中只有9個及格,其中黑龍江、上海84分,而首都北京只得了52分,浙江省最低,只得24分。而在國務院38個部門中,只有6個部委及格,最高分是教育部,68分。
北大的閱卷標準可能有待商榷,但政府戴口罩的現(xiàn)象卻是毋庸置疑。像專家們所言,且不說政府公布的信息多是“原則性”而無“實操性”的大政方針,就連信息公開的報告都是套話連篇,有的報告除了機關名稱和數(shù)據(jù)不一樣,格式和版本都一樣。
對政府戴口罩的現(xiàn)象,最有切身體驗的大概是那些在歐美生活過的海歸。在信息公開方面做得好的國家和地區(qū),對簽證、申報個稅、教育優(yōu)惠等日常事務,人們是無需出門的,一切具體的政策和做法都是有章可循,公民照著政府的線路圖做就好了。比如,每年政府財政預算報告發(fā)布后,你把與個稅相關的各類條件輸入核算電子表格,比如是否單身母親之類,然后把你的收入鍵入,馬上就知道一年內(nèi)你繳稅、免稅和實際收入的多少。
政府信息公開,也給社會各行各業(yè)帶來便利,極大地節(jié)省了社會運行成本。比如對新聞記者來說,他們無需一定要參加政府的各種會議,坐在電腦前點擊就知多數(shù)信息,因為議會辯論、行政首長言論、具體政策討論結果,大多都能同步上網(wǎng),除了一些國家安全方面的機密以外。再如對企業(yè)而言,政府的各類經(jīng)濟政策,像扶持高科技企業(yè)的稅收減免策略等,皆公布于眾,無需企業(yè)找人托關系才能得到資助。
政府是否戴著口罩,檢測的方法比較簡單,一是看政府網(wǎng)站的信息是否豐富、全面,二是看公開信息的質量,是否普通公民可以按圖索驥的那張有細節(jié)的圖,是否給社會各界提供的服務線路圖。只公布假大空的無實操性的信息,是一種更惡劣的戴口罩,因為有明顯掩飾的痕跡。三是政府官員對公民要求的態(tài)度,官員是一種職業(yè),和企業(yè)家、工程師、清潔工在人格上一致,有“官氣”的政府多是戴口罩的政府。信息公開是現(xiàn)代政府與魅力型、傳統(tǒng)型政府相區(qū)別的顯著標志之一,傳統(tǒng)型政府是“神秘政府”、“戴口罩的政府”,而現(xiàn)代政府則是“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堅信“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路燈是最好的警察”。自美國從1966年頒行《信息公開法》后,全世界都在效仿。上世紀下半葉歐美各國除了與國家機密、商業(yè)秘密或個人隱私相關的信息有“例外”,其余皆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以來,各級政府對信息公開都有所進展,但很不徹底,只是把“防護面具”變成了“口罩”,很多公眾想獲知的信息,比如決策過程、政府投資去向、人事安排理由和官員背景等,尚不能便捷地得到。官員的簡歷幾乎不能稱為有效信息,仍戴著口罩,反映他做了什么、想著什么的信息才是有效信息。因此,政府要摘下口罩,就需在政務信息公開上卓有成效,再邁大步。北大公眾參與研究與支持中心的“閱卷評分”,只是一種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