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各界關注的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整體設計方案已經出爐,初步預算總投資為23億元左右。設計方案一出臺,其巨額的投入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有網友質疑耗巨資建設博物館無異于搞“形象工程”。(新華網成都3月27日電)

  人們記憶猶新,去年5月22日溫總理在重返重災區(qū)北川考察時對當地干部表示,要再造一個新北川,北川老縣城可以作為地震遺址保留,變成地震博物館。如今,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設計方案出臺了。雖然預算投資不菲,但地震博物館的意義非常重大。

  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地震遺址博物館將帶給人們的警示不僅僅僅限于地震本身,除了作為地質構造資料和研究分析的現場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滿足百姓紀念逝者的情感訴求,警示和教育后人從慘痛的教訓中醒悟過來,通過組織政府部門、學校、企業(yè)現場觀摩,用斷垣殘壁來教育人們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更加珍視生命,強化防災減災意識,承當更多的社會責任。

  為什么設計方案一出臺,就引起網友質疑?其原因就在于信息公開的不主動、不全面、不具體。其實,方案完全不是網友所擔心的情況。一是23億元并不是最終的投資額度;二是整個項目規(guī)劃區(qū)方圓有8平方公里左右,由博物館區(qū)、縣城遺址保護區(qū)和次生災害展示與自然恢復區(qū)三大塊組成,其中包括了對北川縣城遺址周邊的山體穩(wěn)固、泥石流災害和唐家山堰塞湖的綜合治理等;三是考慮到當地老百姓恢復農田村莊和林木。如果在公布預算投資之時,將這三大塊規(guī)劃逐一說明,網友們就不會再質疑23億元到底用在什么地方了,也不會擔憂巨額投資會與災區(qū)重建發(fā)生資金籌集上的沖突。

  政府部門讓公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主要體現在信息公開的主動性、全面性和細節(jié)性上。作為主辦者,不能將公眾冷落在“板凳席”上,等到生米煮成熟飯后再公布出來走個過場。為了讓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實現修建初衷和應達到的效果,不妨將質疑地震博物館投資作為全程公開的一次“奠基”,從公布投資和報批方案開始,每一步都通過媒體公布于眾,公布透明,對如何用最少的錢達到最佳的效果征求公眾意見,廣納民意,匯集民智,一方面讓公眾對博物館的規(guī)劃和建設充分知情,一方面接受社會監(jiān)督,防止這一利國利民的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走樣,演變成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或商品化的旅游娛樂項目。只有主動公開,詳盡公開,全程公開,才能回應民眾質疑,將地震遺址博物館這件好事辦得善始善終。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