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尚未開張,為網友度身打造的“E兩會”已經揭幕。傳統(tǒng)互動話題“我有問題問總理”,成為各大網站的當家菜,跟帖轟轟烈烈,議論風起云涌。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照例引來一年一度的全民網絡狂歡。
這確實可喜可賀,可證中國人政治上并非天生冷感。但這也讓人不禁浮想聯翩:假若“兩會”代表委員都盡職盡責,假若“兩會”真正起作用,還至于千軍萬馬奔網絡嗎?“E兩會”還能年年火爆嗎?
網絡之于中國轉型,無疑居功至偉。但這并不證明網絡就是萬能的。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對接,沒有現實力量的支撐,多么精彩的網絡風景,也往往不過是海市蜃樓,終不免風吹雨打去。期望主要借助網絡推動變革,是網絡不能承受之重。
制度之于網絡,有如主食之于點心。再怎么可口的點心,也只能起到補充作用。人的健康成長,最終還是要靠吃主食,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最終也要靠制度的完善。譬如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再怎么沸騰的網絡民意,再怎么經典的網絡提案議案,也不如“兩會”代表委員真正履職管用。畢竟,他們跟制度的對接有一整套程序可以依靠,只要他們真正履職,他們的建言就不難落地,進而有效推動變革。網絡民意則大多無序——不僅表達無序,取舍更無序,固可召之即來,亦無妨揮之即去。所謂網絡民意就很容易變形,而往往與真正的民意大異其趣。
所謂民意,不是誰站出來吼兩嗓子就能算數的,民意是有嚴格限定條件的。民意的主動權必須掌握在公眾手里;否則,只伴著權力的魔笛翩翩起舞的民意,不是真正的民意。其次,民意必須有一整套程序的規(guī)范和保障,只憑聲音高拳頭大取勝的民意,不是真正的民意;那些隨意的,飄浮的,碎片化的議論,也不是真正的民意。
如何甄別民意、提煉民意,通過制度的防火墻森嚴壁壘,一方面把權力意志拒于門外,排除對民意的扭曲;一方面也把民粹主義拒之門外,排除民意的泡沫,這套機制在世界上其實早已經非常成熟?;谶x舉民主的代議制,媒體的自由報道,重大問題上的全民公決,聽證會制度,等等,它們已經像一部部精密的機器,經年累月地有效運轉,構成人類共同文明的一部分。至少,我們現在的人大代表制度,就很大程度上借鑒了這些共同文明,可以充作暢達民意的康莊大道,無須別出心裁神化網絡。
神化網絡的民意功能,似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種網絡不能承受之重,實則反襯著現實中的制度之輕。網上聽到一點風聲,千軍萬馬便洶涌而來。如果常規(guī)渠道四通八達,如果民情民意平時就能得到及時疏通,何至于此。而這,才最值得我們警醒,最需要我們用心。
我們確實不必人人都去向總理提問?,F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分。譬如我們已經有了食品監(jiān)查部門,我們就只需要食品安全的常識,不必人人都去做食品安全專家做的事。我們已經有了公安機關,我們就只需要人身安全的常識,不必人人都去做警察做的事。同樣,既然我們已經有了人大制度,已經有了人民代表,那么我們就不妨把向總理提問的事情,交給自己的人民代表去做,而無須我們親力親為。當然,要做到這點是需要前提的,那就是人民代表夠專業(yè),夠敬業(yè)。而要他們夠專業(yè)夠敬業(yè),則須首先保證他們都出自我們的選擇,受到我們的監(jiān)督,并且像馬克思說的那樣,可以隨時被我們所撤換。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忠實于自己的信托責任,才會真正履職。
公民權利是國家的底盤。只有從做實公民權利的角度,才能真正做實國家基本制度。而這是非常日常、非常艱苦的工作,需要扎實的投入,不能投機取巧,不能指望偏門偏方。網絡無論怎樣神奇,都只能協助或者促進現實的變革,而不可能取代現實的變革。中國轉型誠然要靠網民,但網民的本質是公民。撇開現實中法定的公民權利,網民就什么都不是,網絡就什么都不是。所以,從現實出發(fā),即從法定的公民權利出發(fā),讓制度得到升級,讓網絡回歸平常,這才是我們的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