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fā)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提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對營造優(yōu)良信用環(huán)境,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促進社會發(fā)展與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政務誠信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fā)揮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表率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引領其他領域信用建設,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理解政務誠信建設的重要性
首先,政務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領頭羊”。社會誠信具體說來就是個人誠信、企業(yè)誠信和政務誠信三個方面,個人誠信是基礎,企業(yè)誠信是核心,政務誠信是保障??鬃诱f:“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府的一舉一動不僅影響到其自身形象,還會成為普通群眾做人做事的標準。只有政府帶頭講誠信、說實話、辦實事,認真負責,才會在全社會營造出誠信之風。政務誠信在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中具有引領作用,可以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果,從這個意義來說,政務誠信建設應該最先啟動。如此一來,食品安全、環(huán)境衛(wèi)生等問題才會日益減少甚至消失,整個社會才能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其次,政務誠信是避免“塔西佗陷阱”的重要手段?!八髻⑾葳濉笔侵府斦块T失去公信力時,所有行為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政府公信力指的是政府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良好的政府公信力與高度的政治認同相聯(lián)系,政府公信力處于良好狀態(tài),也就表明社會具有普遍的政治認同。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權威能得到普遍性尊重,公共政策能受到廣泛性認同,政務目標能更加容易實現(xiàn)。政務誠信就是要求政府說話辦事都要“言必信,行必果”,其所作所為為人民所信,如此方能提升政府公信力,保障政務暢通和人民利益。
最后,政務誠信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助推器”。一個講誠信,依法行政,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政府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保障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政務誠信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xiàn),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當前,提高治理能力,需實現(xiàn)治理方式由政府包攬向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協(xié)同轉變,建立起政府、社會和民眾之間的良好信任合作關系,形成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這就要求把政務誠信建設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基礎性工程。
把握政務誠信建設的著力點
第一,從管理思維躍遷為治理思維。管理有主體和客體的界分,就是存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治理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依照現(xiàn)在社會治理的理念,政府應該是保證社會穩(wěn)定運轉,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服務者和參與者。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地位,以服務者的立場與思維去處理自身與企業(yè)、個人之間的關系,作為人民公仆自然不能言而無信。
第二,從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政務誠信。一是完善政務信息公開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避免暗箱操作。二是全面完善監(jiān)督制度。各地根據自身情況成立專門的政務誠信監(jiān)督部門;健全第三方機構監(jiān)督機制,支持信用服務機構、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機構對各地區(qū)各部門開展政務誠信評價評級并及時公布結果。三是建立健全問責制度。對直接責任人,實行“官德”問責,制定責任追究辦法;對涉事部門,將政務失信次數(shù)和失信率等指標納入政府機關的政績考核。四是完善受害者申訴機制和群眾舉報機制。設立政務誠信舉報電話,或以政府網為平臺,便于受害者和群眾及時反映問題。
第三,從重點領域入手建設政務誠信。政務誠信建設也要找準重點,實現(xiàn)重點突破、以點帶面。一是加強政府采購領域的政務誠信建設。完善政府采購領域制度建設和內部運行機制,提高政府采購活動透明度,提升政府采購領域信用管理水平。二是加強招商引資領域的政務誠信建設。規(guī)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行為,認真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諾和簽訂的各類合同、協(xié)議,不得以政府換屆、相關責任人更替等理由毀約。三是加強政府債務領域的政務誠信建設。強化地方政府債務預算約束,及時查處政府惡意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等失信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