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新聞放在一起看,會更有看頭,比如:
近日在多個時段撥打多地的市長公開電話等政府熱線電話,發(fā)現(xiàn)不少存在等待時間過長的情況,要么長時間占線,要么撥通后無人接聽。在撥打東北某中心城市的市長公開電話時,連續(xù)撥打100多次無法接通,也沒有任何語音提示信息。不少群眾反映,用半小時甚至1小時以上才能打通政府公開電話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5月16日半月談網(wǎng))
而在同一天,人民日報則刊文批評一些地方的政務服務大廳讓公眾“多跑白跑鬧心跑”——并聯(lián)式審批、一站式辦公,這是許多行政服務中心對自己運行模式的介紹。不過,這種最初希望“變?nèi)罕娕転楦刹颗?rdquo;的思路,卻在一些地方成了“變?nèi)罕娕転槿罕娕芨?rdquo;。
雖是兩則獨立的新聞,但卻都反映出公共服務“現(xiàn)實與理想”的明顯差距。在現(xiàn)代政府構建中,服務型政府被越來越多地強調(diào),而無論是市長熱線,還是政務服務大廳,其初衷都是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
空有熱線和一站式之名,卻沒有服務之實,空耗了更多的資源、浪費納稅人血汗錢不說,政府公信力也會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落差中被嚴重消解。這不禁讓人想起此前屢屢被曝光的僵尸官網(wǎng)、官微,它們無不以電子政務之名興起,但卻在開天窗,或是常年睡大覺的尷尬中,成為讓民眾生厭的“新事物”。
既然打造服務型政府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政府的價值追求,并且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打不通的熱線和讓民眾跑更多的服務大廳呢?從兩者的共通性來講,緣由可能也是相似的,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將此問題歸咎如下:一是由于聯(lián)動審批導致的協(xié)調(diào)難度加大;二是工作流程也可能觸碰到了一部分人的蛋糕。
而針對服務熱線打不通的問題,則有論者將其歸因如下: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公職人員并未樹立為民服務意識,管理不到位,缺乏制度化、規(guī)范化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政府部門只管公布熱線號碼,忽視了之后的管理和服務,沒有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通過熱線為百姓解決問題。
兩方面的分析,無疑都是頗有道理的,但顯然都是還是淺層次的原因,不然,為什么會因為一些人的蛋糕被觸碰,就會讓民眾越跑越多呢?為什么有關部門不去深入研究“為百姓解決問題”呢?
從根本上說,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關鍵還在于權力邏輯未得到根本上的革新,而所謂的市長熱線或是政務服務大廳,只不過是在唯上型的權力結構中,權力主導者積極捧出的一張徒有表面的“成績單”,卻罔顧了原本的初衷。而關于權力的來源,一個被時常提及的常識是,它是由權利讓渡而來,其邏輯所應積極指向的改善公共服務,為民眾謀福祉。
于此而言,要讓市長電話真正成為熱線,要讓政務服務大廳真正讓民眾少跑,必須改進權力治理結構,讓權力在權利面前恪守謙抑,讓其角色扮演真正回歸到公共服務中來。
文/高亞洲
文/高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