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特殊的網絡帖子引起熱議。發(fā)帖人是常州市市長王偉成。他以個人口吻在帖中回應了網友slala關于常州市BRT(快速公交)工程的指控:“說建設BRT的目的是市長和政府機關的領導要撈錢,這是不道德的。用胡編亂造的做法來誹謗人,更是喪失人格的……你對政府工作和市長有意見可以發(fā)表,語言偏激一些也可以理解和諒解,但不能造謠誹謗人。”
官員稱網友造謠,讓我們立刻就能想到重慶“彭水詞案”以及山西“稷山文案”等,都是官方指責網民誹謗,而王偉成的做法,起因相同而方式迥異。
王偉成沒有動用行政權力,他跟網友,一個官員一個群眾,談的問題雖尖銳,方式卻平等。
為什么網絡上發(fā)貼回貼流行了這么久之后,才有一個政府身份的人因發(fā)帖而引起討論?這之前也許有很多政府工作人員活躍于網絡之中,甚至潛水于各大論壇,但很少有他們的聲音,很少有代表政府與網民平等討論政事的言論。
網絡是民意的大揉雜。想必,大多數官員不會愿意把自己推到民意洶涌的網絡上,直面各種理性或非理性的質詢、投訴等。
生活中他們的職位讓他們有天然的保護屏障,下屬各級官員、秘書會為他出謀劃策,幫助安排好各類事務,甚至擋住某些他不想見的人。坐在官椅里,他們是安全的。
在網絡上,各種不受控制的情況隨時可能出現,這需要有對各類問題的深刻認識、處理問題的高超水平以及面對一些非理性網民的寬容心態(tài)。
而網絡回復的方式,在官員和群眾之間的權力溝壑上架起一座直通橋。如果內心坦蕩,這座橋是贏得理解和支持的契機,是展示胸懷與能力的舞臺。
但有多少官員嘗試過用類似平等的、非權力形式的方式去面對民意?很多人等到退休后感覺人走茶涼,才明白權力不是無邊的,只是一個官印、一個身份而已,而這對于每一位在位的官員都只是暫時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民主在很多地方得到體現,但平等的民主似乎少見。王偉成的回帖,姑且不論內容,這是一種官方回應民意在方式和視角上的突破,給人一種平等民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