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上網,已成為近年來中國政壇一個新氣象。專家認為,越來越多的官員上網,表明領導干部更愿意聽真話、查實情,執(zhí)政風格越來越親民、自信、開放。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近日的一項調查表明:在629名地方黨政縣處級以上領導中,25.28%的經常上網,41.67%偶爾上網(《中新網》10月10月8日消息)

  在一種固執(zhí)的傳統(tǒng)觀念中,有25.28%的官員能做到經常上網,似乎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可以被看做是一種不小的進步。但就事實看來,就這個數據本身而言,非但不值得稱道,甚至還多少應該讓有關部門感到慚愧,不難讓人感覺有失職之嫌。

  有兩點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忽略。作為政府官員,要做到科學施政、執(zhí)政為民,最基本的就是要深入群眾、了解體察民情。對基層一無所知,對民情民意毫無體察,我們很難指望這樣的官員能真正為老百姓做事情。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根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網民數量,已經明顯躍升世界前列。這一生活方式的轉變,使得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說,人們更多的生活已經完全依靠網絡這一方式來實現。而相比之下,與現實生活相比,網絡的快捷性、可匿名性、以及限制較少的特點,使得網絡已經成為民情民意表達的主要陣地。作為執(zhí)政者,要真正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從科學施政的角度而言,上網應該成為更多官員的常態(tài)。在網上直接面對面地溝通,有助于官員更好地掌握民情民意,體察民生之艱。就這點而言,僅僅只有25.28%的官員經常上網,非但不值得自豪,相反卻多少有些尷尬。

  同時,信息化作為當今時代的一個顯著特色,已經完全浸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辦公網絡化,信息化,一直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發(fā)展目標。通過網絡化、信息化實現行政的快捷、高效與節(jié)能,這是高效廉潔政府的基本標志之一。很顯然,在這樣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還有將近75%的官員,根本不上網或者不會上網,這無疑是對辦公信息化和自動化的一個嘲諷。

  就現實看來,25.28%的這個比例,確實有些失調,與建設高效廉潔政府的目標相去甚遠,也與信息化時代的社會發(fā)展本身不相稱。但話又說回來,就國內目前官僚體系的基本組成結構和知識層次看來,能有25.28%官員經常上網也算不錯了。問題的關鍵是,上網歸上網,即使我們都像媒體所言,那樣樂觀地認為,這些官員上網都是為了聽真話,聽實話。但對于社會公眾而言,似乎需要的并不是這樣的一個姿態(tài),而是需要看到官員實實在在的現實表現。公眾對官員的期待顯然并不止于聽真話和聽實話,公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官員能夠做實事、出實績。

  讓越來越多的官員能上網、肯上網,讓他們能夠自覺通過網絡技術這一現代手段,及時掌握更多的信息資源,體察民情民意,并能把掌握的第一手信息資料作為行政的依據,增強執(zhí)政的科學性與針對性。要善于聽真話、聽實話,聽了真話、實話之后,更要為社會公眾辦更多的實事和好事,唯如此,才不至于使官員上網變成一場時裝秀,而這也正是社會公眾對政府官員最普遍的期待。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