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fā)會開發(fā)多時的‘物價資訊看板平臺’于昨(31)日上線,副主委高仙桂表示,這一平臺呈現全臺賣場、超商的食品、日常用品等60個品項及時價格,在價格透明化下,有助于穩(wěn)定物價,降低通膨預期,這也是政府積極推動的‘大數據運用’的一環(huán)。

 
  經濟發(fā)展處處長吳明蕙表示,為讓民眾掌握物價,目前行政院消保處每月派員至賣場查訪15項民生商品價格,并對外公布。而為呈現更多、更及時的民生物價走勢,國發(fā)會花了三個月建置物價平臺,運用財政部‘電子發(fā)票’取得賣場、超商的及時交易價格資訊,經整理分為食品、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飲料、日常用品及南北貨等8大類60個品項,供民眾查詢。
 
  國發(fā)會說,這一平臺同時也呈現油、電、水及桶裝瓦斯的及時價格,讓民眾一目了然。此一平臺(http://price.nat.gov.tw)初期每兩周更新一次價格資訊,第二季起將改為每周更新,以讓民眾及政府相關單位,及時掌握物價波動情形,到第三、四季納入平臺的商品更將由目前60項倍增至120項。
 
  高仙桂表示,藉由電子發(fā)票及時獲得的資訊經分類運用以讓物價資訊透明化,這正是政府‘大數據運用’的一環(huán)。未來若電子發(fā)票更普及,還可以追溯原料成本的格價,以了解業(yè)者是否有哄抬物價的行為,并掌握食品安全的相關資訊,‘大數據的運用’將會更上層樓。
 
  吳明蕙表示,過去由于民眾無法及時掌握物價變化,當聽到物價波動,容易造成恐慌搶購而追漲物價,這個平臺可以澄清錯誤的資訊,降低錯誤的預期,而穩(wěn)定物價,降低通膨的壓力。
 
  這一平臺會否取代消費者物價(CPI)?主計總處官員表示,這一平臺是呈現個別商品的價格,而主計總處編制的CPI是呈現總體價格走勢,兩者內涵不同,其中傳統商店及市場等許多消費場所仍得派員訪查才能取得資訊,目前CPI約有兩成資料可自網路搜集,但仍有八成須派員訪查。
 
  國發(fā)會此一平臺還設有‘民眾提議’的專區(qū),民眾可在此提供各項建議,國發(fā)會也會集結民眾提議,導入群眾智慧,作為研擬物價相關政策的參考。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