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百姓民生息息相關的信息多公開一點,把辦事流程解讀細致一點,檢索方便快捷一點
北京市政府辦公廳發(fā)布對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的意見,明確各部門網站和首都之窗須對社會熱點積極回應,重大事件應第一時間網站發(fā)布信息,并及時發(fā)布后續(xù)動態(tài)進展。意見要求各級政府、各委辦局要將政府網站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的第一平臺,第一時間發(fā)布重要會議、重要活動、重大政策信息,提高信息發(fā)布時效,信息內容原則上每周至少更新一次,對于內容更新沒有保障的欄目要及時歸并或關閉。
信息化時代,瞬息萬變的信息,已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決定因素。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資源的政府信息涵蓋全社會信息的80%,它既是公眾了解政府行為的直接途徑,也是公眾監(jiān)督政府行為的重要依據,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性。
平心而論,近些年中國在政務信息公開上取得不小成績。從2008年《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施行,標志著我國政務公開走上法治化軌道,到2011年中央《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要求創(chuàng)新政務公開方式方法,從2013年國務院下發(fā)《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工作安排》,就重點推進九個重點領域信息公開重點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黨務、政務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中國對推進政務信息公開方面的頂層設計越來越重視。具體到微觀層面,各級政府門戶網站頻繁改版,三公經費、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信息越來越細致地被民眾所知曉,而社會通過信息公開獲取生活生產方面的經濟性、便利性不斷增加,都可謂政府政務信息公開所釋放出的“正能量”。
然而,既要肯定成績,更要盯緊不足。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看,除了政府主動公開信息,人們無疑更為關注信息公開的實用性。根據2014年有關單位對15個省市的抽樣調查顯示,77%的用戶登錄網站想了解護照和港澳通行證、生育服務證、保障性住房申請等事項辦理的政策規(guī)定和具體要求,這類事項往往涉及面廣,辦理量大,政策規(guī)定經常調整,業(yè)務流程相對復雜,但相關政府網站并未對這類服務給予足夠關注。
有的政府網站存儲海量信息,看起來內容很翔實,但老百姓要查找需要的信息,要么是沒有配置檢索功能,要么是檢索功能根本查不到信息,根本找不到“北”。這一現象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在信息公開上該公開的沒有充分公開,不實用的卻公開不少——政府主動公開的信息未必是人們需要的,例如領導行蹤、部門會議等,這些信息相較老百姓真正辦事需要的,往往不過是無效的信息。
因此,政府搞信息公開不僅要按照秉持“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還要理清主次,優(yōu)先回應社會關切。把與百姓民生息息相關的內容多公開一點,把辦事流程解讀細致一點,把服務內容與實際辦事結合緊一點,檢索方便快捷一點,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將所有信息一股腦拋給群眾,再由群眾慢慢去“大海撈針”。若公開幾十萬條信息卻找不出幾條真正能方便群眾辦事的,不僅浪費資源,也容易被詬病為形式主義。
說到底,政府網站不同于普通的新聞網站,利用網絡公開政務信息的根本目的是借助信息化技術更方便地服務群眾。要提高政務信息公開的實用性,就必須在推進政府信息公開過程中堅持問需于民,積極暢通政府和群眾互動渠道,多聽聽群眾想要什么信息,進而依據群眾需要對信息公開的方式、內容進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提高政務公開的社會效益,群眾認可度也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