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為民便民利民
政府網站作為政府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平臺,在信息發(fā)布上,一是要注重時效性,二是要把握好信息內容。
在符合法律法規(guī)要求的基礎上,在不涉密的前提下,政府網站要盡可能陽光透明,公布相關信息。一是相關機構設置及人事信息,讓公眾通過網站能了解到各職能部門職責、各相關負責人。二是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性文件及解讀,及時公布諸如養(yǎng)老、公積金、社保等涉及老百姓的法律、文件信息,并盡可能解讀政策,方便公眾查閱。三是重大事項、突發(fā)事件公告,凡是需要向公眾傳播的重大事項及突發(fā)事件,應該及時準確地在政府網站進行公布,讓公眾及時了解掌握情況。四是盡可能建設便民利民網絡辦事平臺,比如在線繳納交通違章罰款等,
建設法治政府,打造陽光政府,政府網站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宣傳介紹工作信息的層面,而是要本著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花力氣下功夫,盡可能完善網站信息及系統(tǒng)建設,既方便公眾接受信息和辦理業(yè)務,又有效節(jié)約行政資源。
強化信息發(fā)布更新
對于一級政府,包括政府各職能部門來說,要建一個官網并不是什么難事,這方面既不缺人,更不差錢。但問題是,網站建起后,能不能對公眾產生應有的吸引力和親和力,能不能真正成為促進官民良性互動的一個有效載體,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從以往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政府部門雖然也建起了自己的網站,但由于重建輕管,給人的感覺往往是骨架雖有,卻血肉全無,不僅形式和架構看上去呆板、簡陋,而且內容貧乏、信息陳舊、欄目單一,群眾想看的看不見,想查的查不到,致使政府網站屢屢形同虛設。
網站是政府的一張“臉”,直接關系到政府的辦事效率、工作作風和政府的外在形象。所以,政府網站要么就不建,要建,主管部門就要像愛惜自己的臉面一樣,經常給網站“洗臉”,切實提高辦網和管網水平,建立并完善信息發(fā)布流程,將網站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的第一平臺,在信息采編、政策解讀、互動交流、回應關切等方面實行規(guī)范管理,切實做到內容更新及時、信息發(fā)布準確,使政府網站真正成為公眾獲取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
內容要體現“有用”
老百姓最希望看到的信息,就是政府網站能實實在在地具有服務性、高效性、創(chuàng)新性等特點。
對政府網站的建設、管理、內容等進行制度化、規(guī)范化,只是第一步。正如電子政務專家汪向東所講:政府網站建設中,能力不等于應用,應用不等于績效。如果只是網站形象很好,卻不能體現其服務性、高效性等,仍然不能為百姓辦事打開方便之門,可能會讓網站只停留在“名片型”階段,缺乏實用的服務。
所以,為了能讓百姓在政府網站上,看到自己最想、最希望看到的信息,一方面希望政府網站能結合地方、業(yè)務和技術發(fā)展特征進行創(chuàng)新性應用,真正能為服務對象提供便捷、實用的在線服務,并充分體現地方、行業(yè)和機構的業(yè)務特色,甚至服務特色能逐漸形成品牌,形成與其他網站區(qū)別的標志。另一方面為了讓政府網站辦得更好,讓老百姓更加滿意,可以加強老百姓對網站建設和評價的要求,及時反饋滿意度信息,使網站建設與服務能得到及時改進。
關注民生
傾聽民意
政府網站是政府機關實現政務信息公開、服務社會公眾和企業(yè)、互動交流的重要渠道。其主要職責是向公眾提供全面、系統(tǒng)、權威、詳實的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以及規(guī)范性政府文件及其準確的解讀分析等,讓社會有法可依,公眾能依法維權。
希望我們的政府網站信息公開力度逐漸加大、透明度不斷提升,并從內容導向逐步走向服務導向。除了表現在財政預決算、三公經費等深度信息公開力度加大,政府透明度水平提升之外,應整合教育、醫(yī)療、交通、社保、物價、公用事業(yè)等領域的服務資源,提升網站的民生服務能力。
此外,政府網站應加強民眾投訴建議、征集調查、在線訪談機制建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通過多種渠道開展網絡問政,傾聽民意,發(fā)布政務信息。該公開的信息要及時公開,對公眾提出的問題和建議,要有所回復;對能夠或正在解決的民生問題要有一個時間表,取信于民。還希望政府網站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引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