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成都地稅”政務微信正式上線。市民可通過登錄微信并搜索微信公眾“成都地稅”加關注,便可獲取相關便民信息。這在國內并非首創(chuàng),近年來,為順應新媒體傳播趨勢,多地政府部門都加緊政務新媒體的建設的步伐。從政府網站到政務新媒體,如:政務微博、政務APP、政務微信等,政務平臺的形式還在不斷翻新。
記得當年,政務微博剛推出之時,一時間,一股問政潮掀起,在一段時間內,確實發(fā)揮了其“問政”的功能。如今,政務微信也來了。政務微博似乎又被搶去了風頭。通常情況,人們對新鮮事物都比較感興趣,像近日媒體報道的某政務微信推出的搶紅包活動,更是抓住了“消費”心理,這樣的政務平臺怎能不吸引眼球?
再往前看看,在這些政務新媒體推出之前,其實我們的政府網站就已存在,也具有了公眾留言的功能,那么在新的政務平臺出來之后,為什么還會受這么大的關注。除了其形式新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我想這其中或許還有公眾的期盼。公眾期盼的是這種新的形式,真的是一種從里到外的改變,真的能兌現“承諾”,而不是只是“玩概念”而已。這就要求政務平臺從功能上下工夫。
一方面,功能要與產品的定位相符。2014年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報告顯示,政務APP用戶關注程度較低,這與未達到其功能定位不無關系。與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相比,政務APP定位的功能遠不止問政。這種政務新媒體被認為是電子政務的延伸,但與電子政務相比,更具便攜性等特點。從目前情況看,我國的政務APP大多停留在信息發(fā)布階段,并沒有實現政民互動等更高層的功能。
另一方面,功能要堅持推進下去。比如:問政的功能。從最初的“火”就可以看出,公眾有強烈的與政府對話的需求。而作為政府部門,通過問政也是對自身工作的一次很好的問診,是一件雙贏之事。因此,問政的平臺不能說今天還可以用,明天就是怎么發(fā)都不見回復,或是拖個十天半個月才有了信,長此以往,問津者的數量必然會下降。
此外,若實在是精力有限,無暇顧忌多個平臺,那么,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一個平臺要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功能恐怕比形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