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今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闡述新聞輿論戰(zhàn)線重要性的講話精神的實際舉措,最近一些地方黨政部門紛紛建立相關制度,主要領導發(fā)表講話,提出要努力形成與媒體的良好合作機制。
9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丁薛祥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上海的干部要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敢于面對媒體,敢于在媒體監(jiān)督下開展工作,善于借助媒體加強與社會、與人民群眾的溝通與交流,努力與媒體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
同日,昆明市出臺“建立主動接受媒體輿論監(jiān)督制度”,昆明市委書記仇和表示,昆明市歡迎并將以制度形式保障新聞媒體對黨委、政府各項工作進行監(jiān)督。仇和認為,新聞媒體有著“保健醫(yī)生”的作用,可以幫助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一些領導干部在突發(fā)事件、媒體炒作面前往往無所適從,在應對媒體方面表現(xiàn)出“知識恐慌和本領危機”,給工作帶來被動,甚至造成損失。他表示:“誰不能夠切實做到重視媒體、善待媒體、依靠媒體、借助媒體,不斷增強引導新聞輿論服務現(xiàn)代新昆明建設的能力,誰就是不稱職的干部。”
從總書記的講話到地方主要領導的表態(tài),清楚地顯示了黨和政府對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視,對媒體作為公共力量的肯定,以及對與媒體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的愿望。這足以說明,至少在觀念層面上,有關方面對輿論監(jiān)督和媒體作用的認識已經不存在障礙,過去較為普遍存在的認識不明的情況已得到根本改變。這是輿論監(jiān)督得以取得實效,媒體作用得以提升的重要條件。但正如仇和書記所說,觀念問題解決之后,在正確對待輿論和媒體上,還有一個“知識恐慌和本領危機”問題。正是這后一個問題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平心而論,不少官員在對待輿論和媒體的態(tài)度和行為上,即使存在一些不夠妥當?shù)牡胤?,初始動機往往是良好的。一些問題本來就有社會影響,知道的人少一點,局面容易掌控,讓媒體插進來,輿論反響大了,容易失控,工作難做。設身處地為他們想一想,不是不可以理解。但這種想法的背后有一種心態(tài),還是有問題的。為什么一些官員總覺得事情在公眾不知情、沒有輿論監(jiān)督的情況下好處理?為什么媒體有時被置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位置?為什么不能把媒體視為幫助黨和政府解決矛盾的幫手,以避免工作失誤?在動機不成問題、認識不成問題的前提下,為什么還轉不過彎來?問題就出在“知識”和“本領”的欠缺上。
在現(xiàn)代社會,媒體特別是嚴肅媒體總體上說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建設性力量,其根本使命是通過讓公眾知情,推動社會在良性軌道上運行。在中國,處于執(zhí)政黨領導下的媒體,承擔著引導輿論,動員民眾齊心協(xié)力地建設國家的任務,媒體的關注點和作用力根本上與黨和政府是一致的。問題在于,盡管媒體同黨政部門的目標一致,但兩者的運作機理和方式卻有明顯不同。國情使然,至少在今天,政府公信力更多是建立在行政行為的結果上,“紅頭文件”即使不為公眾所知曉,只要最后執(zhí)行效果符合公眾的期待,公信力就有了保證。而媒體的公信力則在于盡其所能地為公眾提供真實和準確的信息,方便公眾在知情的條件下做出獨立的判斷。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涉及的首先是過程,單憑自身,媒體不足以實現(xiàn)公眾期待的結果。所以,就良好的社會效果而言,行政機構和嚴肅媒體沒有矛盾,這是兩者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的前提,媒體的追求與行政機構的追求理應相互促進。然而由于兩者的實現(xiàn)機制不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彼此掣肘的情形,并不鮮見??床怀銎渲械览?,缺乏協(xié)調兩者的辦法,部分官員難免視輿論監(jiān)督和媒體為畏難而有本能的反感。
為了建立黨政部門與媒體之間的協(xié)同與合作機制,黨政干部要努力學習有關媒體運作的知識和方法。在社會生活中,媒體和輿論監(jiān)督有其力量,但力量形成和發(fā)揮有自己的規(guī)律。媒體和輿論監(jiān)督的力量根本上來自于真實、客觀和公開化。正處于推進公共事務及其處置公開化進程中的政府部門,如果在原有的權力運作過程中,依法行政,主動引入輿論監(jiān)督,就能加快政府自我革新的步伐。而且由于公權力機構在社會管理中占據(jù)的突出地位,特別是在公共信息掌握上始終居于主動,而媒體的信息來源不穩(wěn)定,輿論監(jiān)督本身又處于自主選擇的公眾的直接監(jiān)督下,黨政干部通過主動向媒體開放信息,作出解釋,完全可以得到媒體方面的積極反應。黨政部門在推進社會進步的各項事業(yè)和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如果善于將一些難題借助媒體,引起公眾討論和參與,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黨政部門與媒體之間,應該也可以建立起基本的互信,以共同推進和會的和諧。值此社會轉型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呈集中爆發(fā)態(tài)勢,這種互信的建立,格外重要而緊迫。這方面,各級黨政部門和媒體同仁,當可大有作為。(作者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