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發(fā)展的網絡時代,“網絡問政”風起云涌,大批“官微”“官網”等如同雨后春筍般興起壯大。越來越多的公權力部門體驗到官方網站、政務微博在新聞發(fā)布、傾聽民意、便民服務等方面的快捷與效率。但是,一些公權力機關雖然也邁進了“微時代”,但顯然還沒能領悟“微時代”的精髓。(5月7日 《人民日報》)

  日前,某網站公布了對全國10萬個政務微博的盤點總結,在評出“惠民公職人員微博”“最快速應對政務微博”等的同時,也評出了一批“不作為微博”。而來自媒體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有96.5%的受訪者認為,當下一些政務微博沒能直面問題。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社會公眾認為當前政務微博存在的主要問題,排在首位的是“官腔嚴重,不接地氣”,此外還有“對留言反饋不及時”“自娛自樂,互動少”等。筆者認為,讓官網官微“動起來”才能更好地“接地氣”。

  人類進入網絡時代,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的互聯互通和自由互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參與社會事務的途徑和方式,網絡民主政治成為人類社會民主政治的新發(fā)展和重要表現形式。為了滿足廣大民眾對政務的了解,更多傾聽民意,很多公共權力單位設立了官方網站和實名微博,通過該渠道與民眾互通信息,加深了解和溝通。

  但是,如今的官網官微“動力不足”!雖然政務微博發(fā)展勢頭猛進,作用不斷凸顯。官微成為干群互動窗口,成為了干群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但部分官微卻“死氣沉沉”,信息更新嚴重滯后。而官微休眠的理由更是千奇百怪:有的部門認為微博容量太小轉戰(zhàn)官方網站,有的機構重組就忽略了,有的人手不夠沒辦法,這些看似充分的理由背后還是對官微的不重視和不擅長。

  我們不得不反思,這些問題為何成為制約官微發(fā)力的關鍵?一方面部分干部存在思想偏差,對官微認識不清。認為官微作用不大,一開通便長期休眠。加之,官微拉近了干群距離,對官謠的畏懼和網民“挑刺兒”的恐懼也讓部分單位不屑發(fā)言也不敢發(fā)言;另一方面,技術和網絡理政能力水平偏低。不少政府對于官微束手無策,不能找準在網絡世界的政府定位,發(fā)布信息較為盲目。導致的結果是,要么使官微門庭緊閉,要么滋生官謠,影響政府威信。

  筆者認為,讓官網官微“動起來”才能更好“接地氣”。在網絡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要改變官網官微網絡“死氣沉沉”面貌,必須建立多層次的評價體系,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只有各級政府真正做到積極參與和應對,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配備專業(yè)人員長期維護,提高人員管理水平,才能用好網絡這一平臺,提升政府公信,暢通民意,更好地為民服務。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