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部分省份2014年度預算和“三公”信息正陸續(xù)披露,中央部門預算公開也將在近期拉開大幕。今年是我國大規(guī)模公開預、決算信息的第六個年頭,公開信息正日趨細化,公開部門也覆蓋了更多級別的政府部門,但預、決算和“三公”公開還存在部分數據口徑模糊、查詢信息如大海撈針、溝通欠暢通、公開機制尚需完善等問題。此外,因內容偏于專業(yè),很多普通民眾對于密密麻麻的預算信息往往一頭霧水。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京華時報記者就此專訪預算問題專家葉青,讓他教你如何讀懂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國家賬本”。(3月24日京華時報)

  近年來,我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預算公開的范圍和內容上均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相比,仍存在著預算公開內容過于粗糙、類目不夠全面、易懂程度不足、互動性不強等問題。為此,應當從理念、制度和技術等層面著手,提升預算公開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水平,做到“有零有整”。

  財政預算公開是公共財政的本質要求,是優(yōu)質財政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促進政府管理實現經濟、效率、效益的重要方法。近年來,我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積極推動財政預算公開,向社會“攤開”自己的“賬本”。隨著我國行政改革的加速、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和公民社會的崛起,財政預算逐步發(fā)展為向人大代表公開。199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jiān)督的決定》,提出編制部門預算、細化預算等要求。此后,部門預算細賬開始向人大代表公開。2007年,《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將財政預算、決算報告,財政收支,各類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列為重點公開的政府信息。這是第一個涉及預算公開的制度文本,新一輪預算公開拉開序幕。

  政府預算公開牽扯多方利益,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改革。在推進政府預算公開的過程中,應當從理念、制度和技術三個層面同時著手,以保證預算公開的深入推進。

  首先,以后政府在公布預算之前,不要單向的內部決定公布哪些內容,也不要單純依賴網絡上的信息,應該在包括網絡在內的各媒體上公開征求意見,搜集整理公眾希望知道的信息。然后根據公眾意見進行公開。在公開到項的預算表基礎上,針對性的公開相應的目的情況,以免造成內容太過復雜,公眾無法看懂的問題。

  第二,對于“三公經費”和政府性基金的問題應該進一步公布其明細。因為公眾對此問題尤其關注。其實據筆者了解,目前中央部門的“三公經費”控制的是比較嚴的,因而進行詳細的公開反而有利于公眾了解政府的工作,防止產生誤解。當然問題可能比較大的還是地方政府部門。

  再者,對于地方政府部門的預算,也要加以公開,同時,加大對地方政府預、決算審計、監(jiān)督力度。地方政府部門的預算信息,才是與普通公眾聯(lián)系更為緊密,更容易為普通公眾看懂,更容易為普通公眾監(jiān)督的內容。而且目前財政支出的問題,問題比較大的還是在地方各級政府,尤其是大量的預算外收入。因此,要將政府的所有收入均納入到預算中來,這才是更為關鍵的一步。

  目前,“預算公開”的理念不僅已為社會普遍接受,也受到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陽光政府是責任政府,廉潔奉公、執(zhí)政為民的親民政府。陽光政府是靠完善的重大決策聽證制、重要事項公示制、重點工作通報制、政務信息查詢制度的貫徹執(zhí)行來保證執(zhí)政為民的。全面推進政府預算信息公開,對保障公眾行使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實現人民民主權利、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高行政效率及治理腐敗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