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的日新月異,電腦的普及。網絡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據統(tǒng)計:截至2008年2月份,我國網民數(shù)達2.21億人,超過美國居全球首位。即時、互動為特點的網絡傳播方式,為公眾表達民意、參與經濟社會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輿論平臺。
網絡正日益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著人的思維方式。從網絡中可以最快捷的了解新動態(tài),掌握新的知識,能從中得到樂趣,產生新的動力?;ヂ?lián)網越來越凸現(xiàn)其表達民意和制造輿論的優(yōu)勢,許多網民通過網絡新聞的時評、論壇、社區(qū)等方式相互交流觀點,在網上形成強有力的輿論空間,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強烈關注。但網絡是個虛擬世界,在這個大千世界里,象其它任何事物一樣也不可避免出現(xiàn)一些問題。
網絡是相對自由的場所,在那里人們往往用得是化名,網民可以在其中表達自己的在現(xiàn)實中有所顧忌的語言,口無遮掩,言無禁忌去議,去談,假如不掌握分寸,不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很容易出格,造成對社會和他人的傷害,現(xiàn)今網上出現(xiàn)的一種“人肉搜索”,雖說有些出于正義,出于道德,但是其中不少涉及到暴露他人的隱私權,造成對他人的傷害。
人肉搜索,一人提問八方回應。眾人參與,捕捉信息效率極高,而且大多中靶。如:“虐貓”事件,公布不到6天網友從茫茫人海中如剝繭抽絲般的把當事人“揪”了出來。如:“銅須”事件,公布不到5天就找到了“銅須”,等等?!叭巳馑阉鳌碑a生的傷害程度極大。如:“銅須”成為學校的“名人”之后,他只能躲在家里,不敢回校,也不敢見朋友,每天還要接上無數(shù)個騷擾電話。如:重慶某學院大三女生“Die豹”(網名)因在網上發(fā)表“第一次在重慶本地感受到地震,很舒坦”等言論,被網民指責“沒人性”,其個人資料被“人肉搜索”后,她被迫選擇休學,在此網絡匿名表達被濫用。
人肉搜索,看似出于一種正義,譴責的是一種不良行為,但一部分網民的言行,并非基于公平正義的道德理念,而是出于窺探他人隱私,或通過某一事件使自己內心的不滿情緒得以宣泄,還有不少參與者是懷著一種唯恐天下不亂的看客心理,他們通過發(fā)布追殺令、曝光令等行為,叫嚷“以鍵盤為武器砍下他的頭,獻給受害者做祭品”;呼吁全社會封殺當事人;把原本正常的爭議和批評就有可能解決的問題,演化為言論暴力和道德審判,結果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網絡是虛擬世界,但它并不虛擬,網絡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已經產生極為密切的互動,現(xiàn)實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會在網絡世界里反映出來。和現(xiàn)實生活一樣,網民上網有追求自由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力,同時又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承擔相應的義務。如果說只圖一時痛快,什么話都說,什么隱私都去抖漏,那么,你能說人家,人家也能說你,你能挖掘人家的隱私,人家也可以挖掘你的隱私,如此,網絡秩序就會亂,就難以安寧,人人都感到自畏,就沒有自由可言,如果到了此種境地對誰都不利。
網民對待網絡應與對待現(xiàn)實一樣,設身處地,講求自律,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為自己的語言負責,為由此造成的后果負責,作為網絡管理部門應加強管理,杜絕有害行為、違法行為,作為執(zhí)法部門應視網絡造成對個人的危害與現(xiàn)實中造成的危害同等相看,以保持網絡的純凈,和保障互聯(lián)網健康有序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