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一個“很中國”的詞匯,也是很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今天卻出現(xiàn)在一個美國記者的口中。 

  在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舉行的北京市民文明風尚建設(shè)新聞發(fā)布會上,美國公共廣播電臺記者向首都精神文明建設(shè)委員會辦公室新聞發(fā)言人鄭默杰提問:北京粉刷臨街房屋,是不是因為“面子”問題? 

  鄭默杰回答說,有句古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北京的老百姓有一個習慣,就是家里來了客人都要把院子打掃干凈,把自己的清潔衛(wèi)生搞好,穿上新衣服見大家。“我理解,這更多地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尊重”。 

  這個問題,正體現(xiàn)出了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和碰撞,敞開大門辦奧運,就意味著敞開心扉,不怕外人看“家里”有什么樣的“擺設(shè)”,而這需要的,則是寬容大度的心態(tài),容許批評,也容許挑剔。 

  為開放拆除“樊籬”

  今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 

  有評論認為,正是有了改革開放,才圓了中國的百年奧運夢。如果中國仍然堅守著封閉的心態(tài),那世界也不會把奧運交給中國。“而今天,這個曾經(jīng)很不開放的國度,不僅徹底拋棄了閉關(guān)自守的老觀念,還要大大方方地請全世界的朋友來做客。” 

  改革開放30年,中國越來越融入國際社會,人民的心態(tài)也越來越開放和包容,這給了中國敞開大門辦奧運的勇氣,也給了中國敢于接受國際社會檢視的自信。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放程度前所未有。事實上,為了開放,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拆除可能導致封閉的“樊籬”。 

  一位在中國工作過多年的中東某電視臺資深記者就對本報記者表示,他感觸最深的是2007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guī)定》,這讓他們在中國的采訪變得輕松了許多。 

  按照《規(guī)定》,外國記者在華采訪,只需征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而不用像以前一樣,必須先向外事辦提出申請,然后再由外事辦安排人陪同采訪。 

  這位記者說,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制定法律和出臺政策,在加強開放力度和透明性上確實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國際奧委會工作人員、希臘人Anna認為中國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她說,她感覺中國非常開放,以至于讓她覺得北京奧運與雅典奧運在開放程度上沒什么區(qū)別。 

  而百余種境外報刊亮相各個奧運書報亭,也被認為是進步之一。這些報刊在奧林匹克核心區(qū)域的8個奧運報刊亭、70多家奧運會簽約酒店及首都機場的報刊亭或奧運專架獲準銷售。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認為,外刊對于我們既不是“天外飛客”,也不是“新鮮刺激”,我國的開放程度早就超過了境外刊物來華的層面,因為上網(wǎng)和出國旅行就能很容易獲得這些刊物上的信息。 

  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央電視臺將打破慣例,首次實現(xiàn)不延時直播賽事實況,獲得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系主任展江教授的高度評價。他認為,在跨越了看似短暫的30秒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遵循新聞規(guī)律、實行國際標準的一大變革。 

  而這一切,卻不及7月23日北京奧組委公布的奧運會期間3個專門劃為示威游行區(qū)域的公園來得有沖擊力,這3個公園是日壇公園、世界公園和紫竹院公園,只要是經(jīng)過許可的游行示威,中國警方會依法保護合法權(quán)利。 

  國外許多媒體對此表示驚訝,英國的《泰晤士報》甚至聲稱這是北京跨出的“空前的一步”。 

  這也說明,中國的大門確實不止露開一點兒縫隙,而是真心實意地大大敞開著。 

  要敢于接受批評和質(zhì)疑 

  有人擔心,中國仍處于發(fā)展中,還有不少矛盾和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奧運期間將有數(shù)以萬計的外國記者涌入北京,向國際社會敞開大門,會不會引來批評和挑剔的聲音,甚至還會有一些惡意的攻擊? 

  但中國政府卻沒有這樣狹隘地看問題。 

  2008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視察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北京國際新聞中心和國際廣播中心時表示,要按照我國有關(guān)法律法規(guī)和國際通行規(guī)則,為各國記者提供優(yōu)質(zhì)服務(wù)。 

  這種開放和寬容的心態(tài)贏得了贊譽。喻國明認為,這表達了中國政府要與開放的世界接軌的愿望和決心。 

  他說,北京奧運迎來的不可能全是掌聲和鮮花,中國正在逐漸成長為大國,但越是大國就越是要敢于接受批評和質(zhì)疑,“西方媒體在我們的社會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了社會問題,這對于我們?nèi)ソ鉀Q社會問題、改善社會現(xiàn)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喻國明認為,我們關(guān)起門來的時候,因為不太習慣接受多元化的意見表達,所以在突然受到批評、指責的時候,會有些不適。但是奧運正好是一個契機,它能讓我們打開門來接受世界價值觀多樣性的考驗。“在開放的過程中,我們必然也會面臨一些問題,面對一些沖撞,我們需要在緩沖中反思、前進,這樣心態(tài)將越來越成熟”。 

  收獲成熟的國民心態(tài)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主任黃煜在接受有關(guān)媒體采訪時認為,央視直播30秒延遲的取消,也得益于SARS、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突發(fā)事件之后,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面的轉(zhuǎn)變。 

  他認為,面對近年來西方媒體在信息透明度問題上對中方的質(zhì)疑,中方應(yīng)該本著務(wù)實、開放的態(tài)度,以積極、正面、開放的實際舉措去回應(yīng),“這樣也必然比單純的反駁更高明和有效”。 

  事實上,從今年年初的冰雪災(zāi)害,到拉薩“3·14”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再到火炬?zhèn)鬟f受沖擊,直至汶川大地震,中國政府一直都保持了積極、正面、開放的態(tài)度,并贏得了國內(nèi)外的廣泛贊譽。 

  許多國民已經(jīng)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大國心態(tài)。7月9日,當薩科齊最終確定將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中國的許多民眾用鍵盤敲擊出的想法是:“我們的國家今非昔比,歡迎更多人來北京,讓更多人在參與奧運會的同時了解中國,消除誤會”。 

  法國華文媒體《歐洲時報》就此發(fā)表評論贊揚中國民眾有一顆不錯的“奧運心”,“隨著奧運臨近,我們期待著這一心態(tài)向著‘寵辱不驚’的最高境界繼續(xù)升華!” 

  該評論還說,隨著奧運臨近,中國從高層到民間,這種“平常心”,正在悄然之間形成。這種風氣,將使“金牌沒有拿第一”、“記者抹黑報道不斷”、“藏獨疆獨搗亂”和“組織工作尚有缺憾”等“意外”,難以影響中國人繼續(xù)“走自己的路”的執(zhí)著與對“中國特色”的自信,更會使中國人在追求建設(shè)“和諧社會”、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路途上,變得更堅韌、更瀟灑、更強大。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