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發(fā)生的兩件事情頗能說明廣東官員的開明:當日,在廣東省第七期領導干部黨紀政紀法紀教育培訓班結業(yè)式上,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要求領導干部要遵循執(zhí)政規(guī)律,做善政的表率,要把民主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充分尊重并暢通民意,決不能堵塞民意,形成“言塞湖”;(7月20日《南方日報》)同日,廣州市政府連續(xù)第三年舉辦了千人橫渡珠江活動,本因公務已請假的廣州市長張廣寧中午一點半時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并帶頭下水,張廣寧說“帶頭游珠江是政府自我加壓,我也邀請媒體親身體驗珠江水質的改善,媒體越挑剔越能為整治珠江增加動力。” (7月20日《信息時報》)
雖然在網絡上廣為傳遞,但把民意堵塞簡稱為“言塞湖”,汪洋書記是政府官員中的第一人,即便不能證明其開明,至少也說明他是一個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官員;積極參與橫渡珠江的活動、下水與民同樂已能體現(xiàn)官員的開明,若遇到這樣的事情,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會要求媒體大書特書,張廣寧市長卻說“這樣更好,我們就是要挑剔的”,其坦蕩與開明的形象躍然紙上。
廣州媒體的挑剔是出了名的,在廣州本地或者外地,不管大事小事好事壞事——孫志剛案件、華南虎事件、阜陽疫情、汶川大地震等諸多事件發(fā)生之后,我們總能看到廣州媒體挑剔的報道視角。張廣寧市長要求媒體挑刺以改善珠江的水質,當然只是一個個案。事實上,要避免“言塞湖”的形成、防止大規(guī)模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媒體挑刺顯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近來,一些地方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暴力事件,與當?shù)孛襟w集體長時間“失語”顯然也有著重要的關系。
在信息公開、民意疏導的過程中,媒體是一道無法替代的橋梁。在華南虎事件中,網絡的意見表達和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成為決定事件走向的重要力量之一:陜西省副省長趙正永表示,政府不能正確地對待輿論監(jiān)督,導致公信力盡失,并錯失數(shù)次糾正機會。汶川地震中,真相再次顯示出其強大的力量:開放及時的信息暢通,對于政府決策、凝聚人心、穩(wěn)定社會、消除謠言等等,功不可沒;媒介迅速介入,全方位地展現(xiàn)地震的慘烈、救助的快速、危機的進展,立體化的真實圖景呼喚出了國人的道義精神和愛國情懷——汶川地震導致了堰塞湖卻沒有出現(xiàn)“言塞湖”,各大媒體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媒介的輿論監(jiān)督之所以有效,在于其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使得各種信息和觀點能夠在這個公共領域自由碰撞、爭鳴,最終能夠形成對某一事件全面、真實地再現(xiàn)。新中國的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當媒介能夠擔當政府和民眾順暢溝通的有力角色時,便會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進步力量:1978年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1979年農村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研討,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關于姓“社”姓“資”的持久辯論,均在媒體上充分展現(xiàn),不僅使得民意及時得到反饋,也使得民眾在歷史的轉折點上支持黨和政府有關政策和決議。
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與強國論壇網友聊天時強調:“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因此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都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通過互聯(lián)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能否寬容包括網絡在內的各大媒體的挑剔,頗能體現(xiàn)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這不僅是防止“言塞湖”的需要,也是實現(xiàn)人民民主的保證;不僅需要政府官員的寬容,也需要制度化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