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達2.98億。

  這意味著,目前中國互聯網網民的約數已達3億人,不僅是網民第一大國,而且中國互聯網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過21.9%的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網民從100萬發(fā)展到1億,用了七年半;從1億到發(fā)展到2億,用了兩年半;從2億增加到3億,僅僅用了1年多的時間。目前,躍居世界第一的還有我國寬帶網民數和國家域名注冊量。

  也許這些枯燥的數字不能夠給大家直觀的感受,但在2008年,互聯網對民眾的影響力之大,遠遠超出我們在一年前的想象。

  從百年不遇的雪災到汶川特大地震,從奧運會的歡呼到金融危機的狂潮,中國網民表現出一貫強烈的社會關切,2008年的互聯網與中國一起,在跌宕起伏和大喜大悲中逐漸成熟起來。

  已很難用一個恰當的詞語來形容快速發(fā)展的互聯網以及其對社會進步的影響。有一點是肯定的,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互聯網已成為當今中國的主流媒體,發(fā)揮著實實在在的巨大影響力。

  為了在第一線感受網絡對中國的巨大影響力,《瞭望》新聞周刊組織了互聯網媒體調研小分隊,這已是本刊第三次組織這樣的調研小分隊了。多位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認為,站在3億網民這個大背景下,各個互聯網“主流媒體”如何順應時代的潮流,表現出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如何更加“內外兼修”,值得更深的觀察與期待。

  互聯網顯現“第一影響力”

  2008年,稱得上是互聯網媒體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標志性年份。

  這一年,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無一沒有互聯網的參與,網絡媒體的“第一影響力”極為鮮明地凸顯出來,成為最具速度和力量的媒體。

  從2008年年初雪災里并不浩大卻廣泛傳遞愛心的行動,到反CNN一聲怒吼,延綿成全球華人向世界展示力量的莊嚴之歌;從牽動全中國同胞心靈的汶川大地震,到奧運會金燦燦的榮譽;從金融危機的蔓延到醫(yī)改農改的網絡焦點,甚至“華南虎”照的重重疑云及一臉狡黠的周正龍,都已經深深地停留在網友記憶中。

  在人民網總裁何加正看來,“正是因為出現了一系列全國性的轟動事件,讓互聯網發(fā)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讓大家認識到網絡媒體的力量,形成全國關注的熱點,直接影響到政府決策,使得2008年為互聯網的轉折之年!”

  2008年發(fā)生的“紅心中國”和“抵制家樂?!笔录?,在QQ群、MSN紅心和BBS論壇持續(xù)傳播,并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網友實際行動,與傳統(tǒng)媒體形成互動,最終形成社會熱點。另一件影響巨大的事件是汶川大地震后,網友自發(fā)組織志愿者前往災區(qū)救援,自發(fā)募捐,幫助災區(qū)銷售農產品等活動,越來越顯示出網絡強大的號召力。

  2008年同樣被稱為中國官員的“觸網之年”,互聯網以其便利性和互動性,正日益成為被廣泛接受的民意通道。從中央到地方,許多官員嘗試“在線辦公”。

  4月,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等在珠島賓館與26位網友“會面拍磚”,開展座談收集意見。6月,江西省委書記蘇榮約見部分網民,并通過網絡向網民征集解決事關江西發(fā)展全局的各種重大問題的“民間智慧”。

  一個被眾多網民視為網絡成為主流媒體的標志性事件是:2008年6月20日上午,胡錦濤總書記來到人民日報社,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在線交流。強國論壇一度被擠得水泄不通,很難打開。網友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向總書記提出了大量的問題,胡錦濤被網友們親切地冠以“中國第一號網民”的稱號。

  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67.1%的公眾認為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官方了解民生、體察民意的重要途徑”,61.7%的公眾認為政府重視與民眾的溝通與交往,總書記與網民的網上交流是“民主政治的積極實踐”。

  承擔著網絡輿情國家研究課題的IRI負責人李艷說,網民的力量從最初的懵懂已經蛻變?yōu)榻袢盏母矣卺橅緯r弊、理性議政,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在社會各種問題和災難出現的時候,總會聽到網民們發(fā)出的聲音。同時,網絡也在深入推進政府職能、政府體制、運行機制以及行政決策科學化等方面的改變。

  3億網民背景下的“主流輿論場”

  《瞭望》新聞周刊在調研中感受到,從傳播學的視角分析,互聯網媒體已催生和培育出最為強勢的“主流輿論場”。

  “互聯網正在全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成為社會輿論最重要的傳播載體?!敝袊嗣翊髮W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教授說。傳媒學通常把媒體分為主流媒體和大眾媒體兩類。所謂主流媒體,必須具備兩大要素:一是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二是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在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新華網副總裁白林告訴本刊記者:“網絡媒體的地位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經過了不斷磨煉才能被人們認知的一種客觀反映,是網絡媒體本身的發(fā)展決定了影響面和影響力,決定了主流媒介的性質。目前,管理層指出網絡為主流媒體,是對當前形勢一個準確的判斷,也體現出高度的重視?!?/p>

  中國3億的網民總人數和網絡新聞使用率的大幅攀升,無可爭議地體現出互聯網強大的影響力。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2008中國互聯網輿情報告顯示:人民網、新華網、央視國際三大重點新聞網站,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四大商業(yè)門戶網站,累計每天新聞更新超過2萬條,日均新聞信息瀏覽量超過20億次。

  新聞、新聞跟帖、網絡論壇(BBS)、博客/郵件/個人空間,2008年各種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體、亞媒體形式迅速發(fā)展,使輿論信息隨時隨地互動傳播,其參與主體多樣復雜,內容數量龐大,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虛擬世界“話語權”和“干預力”不斷增強。

  中國傳媒大學網絡口碑研究所副所長楊飛指出,網絡媒體已經成為社會動員的新手段,社會精英分子和自覺分子充當群體的代言人和動員者,我國社會所有階層、團體、組織和個人均可參與網絡輿論傳播,網絡媒體的影響力正在從虛擬世界傳導到現實世界。

  多位受訪專家指出,網絡媒體主流與否,并非來自財富的增長,也不是網民的增加,而是在公民的不斷信任中增加的,更是在政府的決策中體現出來的,在問題不斷的涌現、質疑、解決中確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何家正認為,中國的網絡媒體大致可分為兩種力量:一種是新聞網站,如新華網、人民網、央視國際等;第二種是商業(yè)網站。網絡媒體成為主流媒介并不等于所有網站都是主流媒介,最終還是要看其背負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影響力。輿論的形成與演變有時候是一種“不可控”的力量,如果網絡媒體不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反而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商業(yè)網站的復雜心態(tài)

  一方面在強勢提升影響力的背景下信心十足,一方面卻又對自己的地位問題感受“敏感”,這是大部分商業(yè)網站的心態(tài)。

  商業(yè)網站的影響力之大有目共睹,他們日益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親相近,這在2008年的多個突發(fā)事件中表現突出,一些商業(yè)網站日益受到政府和民眾的信任。在海外輿論眼里,他們日益成為“中國聲音”的代言者。

  另一方面,商業(yè)網站也在不斷探索著話語權的“新邊界”。2000年,主管部門規(guī)定商業(yè)網站不得登載自行采寫的新聞和其他來源的新聞,隨后逐漸放開了體育和文化娛樂新聞的網站采播權,但一直嚴格規(guī)定從事登載新聞業(yè)務的互聯網站采編人員不發(fā)放新聞記者證。然而,事實上,搜狐、新浪等商業(yè)網站大量自行采寫和發(fā)布各類“資訊”,早已造成了“事實上的新聞媒體”的局面。

  許多商業(yè)網站通過Web2.0的方式、訪談的方式以及在大型賽事的報道上嘗試做原創(chuàng)內容。奧運會的網絡報道權并沒有被傳統(tǒng)媒體的網站所獲得,而是被商業(yè)網站拿走了,世界杯的報道也有很多商業(yè)網站派出“采訪人員”。

  新浪網執(zhí)行副總裁、總編輯陳彤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反復強調,國家政策層面對商業(yè)網站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商業(yè)網站的發(fā)展,是國家民主和社會進步的受益者。

  但與此同時,陳彤也向記者談及自己另一面的心態(tài):“2008年無論是地震,還是奧運會,在重大事件的報道和輿論引導方面,我們這樣的商業(yè)網站做了大量工作,但有時候,感覺上我們仍然是‘編外部隊’,例如海軍索馬里護航和每年的全國‘兩會’,我們一直想進行直播,但沒有得到授權?!?/p>

  不僅僅是新浪,在本刊記者的調研中,酷6、悠視、土豆、東方財富網等許多影響力很大的商業(yè)網站都有這樣強烈渴望被管理部門認可為主流的“復雜心理”。

  商業(yè)網站的這種復雜的心態(tài)還來自于:在對社會效益和對經濟效益負責方面,一直沒有找到一個為他們自己內心、也讓社會公眾接受的恰當尺度。

  商業(yè)網站從非媒體起家時,發(fā)展到今天變?yōu)橐环N搭載新聞產品、電子商務、信息搜索、無線增值等多重服務的復合體,要讓政府和公眾放心,網站必須證明自己不利用自己的傳播優(yōu)勢為其他業(yè)務爭取利益,或至少在不損害公信力的情況下爭取利益,而這一點恰恰是很難證明的。2008年,三鹿毒奶粉帶來的信任危機,不僅困擾著奶制品企業(yè),更波及包括百度等在內的多家國內知名商業(yè)網站,很多網友強烈質疑網絡輿情被人為操縱,采取的手段包括競價排名和“封口費”等。

  還是“長大了的孩子”

  白林告訴本刊記者:“不管是新聞網站還是商業(yè)網站,當前的網絡媒體就像一個長大了的‘孩子’,希望得到大人的認可,但仍然很不成熟,忽而表現出非??蓯鄣囊幻?,忽而又惡作劇讓人氣惱!”

  相比傳統(tǒng)媒體,網絡媒體的公信力仍然存在危機,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虛假新聞多,近年來的十大假新聞中都包含有首發(fā)于網絡的新聞;二是低俗現象嚴重,很多商業(yè)網站媚俗傾向嚴重,網頁中充斥著大量低俗、暴力、色情信息,特別是在文化娛樂新聞和體育新聞中,這種現象尤為普遍;三是不良廣告、廣告新聞多。李艷告訴本刊記者,在房地產市場、資本市場等領域,一些利益集團培養(yǎng)了一批“網絡寫手”,其重要任務就是為利益集團服務,而不管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如一些非法醫(yī)療廣告、含有欺詐性質的快速致富信息、虛假承諾的房地產廣告和用新聞包裝起來的所謂軟廣告等;四是惡意炒作的新聞居多。

  “造成網絡媒體公信力和權威性缺失的原因很多。”白林說,“其中一個方面在于互聯網以及網絡新聞的法規(guī)、制度比較滯后,不夠完善。就像一個長得太快的孩子,父母給他穿的衣服總是沒過幾天就小了。”

  白林認為,新媒體日新月益的新技術必然給現行的管理制度帶來新問題,而現行管理制度是對過去的新聞管理辦法的沿襲和總結,網絡傳播環(huán)境與傳統(tǒng)媒介傳播環(huán)境大不相同,傳播手段也日益翻新,一些網絡立法還比較滯后,內容監(jiān)管不系統(tǒng),出現了一些難以監(jiān)管的“灰色地帶”,以后的信息將會更開放,必將帶來更多和更復雜的問題。現實中的很多細節(jié)問題也得不到法律保護,如有關網絡版權的保護、運營商的權利義務等都缺少法律上的規(guī)范。

  另一方面,在利益驅動下,一些網站片面追求訪問量和轟動效應,對新聞的把關不嚴格,一味求新求快,往往在沒有詳細調查的情況下,就會把一些未經證實的新聞發(fā)布出去;另外,某些網站把新聞的平民化曲解成庸俗化,把通俗扭曲成媚俗,把受眾當成獵奇煽情的對象。如此一來,在追求訪問量和即時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忽視了質量。

  因為缺少傳統(tǒng)媒體的職業(yè)化把關機制和自身傳播功能極強的特點,虛假新聞在網絡媒體上實現得更方便,危害程度也更大。何家正說:“每一名網絡編輯都成了總編,因為網絡新聞經他之手就直接發(fā)布到終端了,而并非像傳統(tǒng)媒體那樣需要層層把關,最后總編輯來定稿。而目前,商業(yè)網站編輯的新聞素質遠遠不如傳統(tǒng)媒體記者的高,而且往往根據第二手甚至第三手資料編發(fā)稿件,造成信息虛假。

  新華網、人民網已將進一步提升編輯素質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來抓。新浪網等商業(yè)網站也十分重視編輯素質的提高,陳彤告訴本刊記者:“商業(yè)網站的編輯素質還有許多的提升空間,他們對一些話題的把控能力是不夠的。當然,我們也希望能給我們更多的機會學習,在鍛煉中成長?!?/p>

  進一步打造“主流媒體”

  本刊記者采訪的多名網絡媒體從業(yè)者認為,從長遠來看,公信力是網絡媒體增強競爭力的首要手段。

  新華網副總裁白林認為:“無論任何時候,權威性、即時性和全球性,都是新華網追求的目標,這是其他網站替代不了的,我們將提供最準確、最快捷、最豐富的網站新聞信息服務,并發(fā)出體現正確立場的聲音,在我看來這就是主流的體現?!?/p>

  人民網總裁何家正告訴本刊記者:“權威性、大眾化和公信力,是我們辦網的宗旨,而原創(chuàng)、首發(fā)、獨家、深度、不可復制是我們賴以成為主流的原動力?!?/p>

  喻國明說,媒介公信力是建立在自身所提倡的誠信機制和向社會所傳播的道德規(guī)范上的,誠信就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社會價值。所以要組織網絡編輯認真學習新聞傳播理論,認清失實新聞的危害。加強新聞職業(yè)道德教育,保證網絡新聞從業(yè)人員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強的自制能力,堅決抵制有償新聞、廣告新聞的不正當手段。從自身做起,純潔網絡用語和網絡環(huán)境,拒絕“煽色腥”。

  此外,受訪專家指出,網絡媒體向主流媒體邁進,國家和政府有關部門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國新辦網絡局副局長劉正榮認為,要保證網絡媒體主體地位的實現并能夠維護它,就必須從現在起做好兩件事:一是積極為網絡媒介成為主流媒介打造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二是為維護網絡媒介的主流地位做好體制、人才方面的準備。在體制建設方面,要注意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充分發(fā)揮網絡媒介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糾正傳統(tǒng)媒介的小生產運營方式,按照現代市場經濟運營模式構建網絡媒介經營與管理體制。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一定要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去培養(yǎng)人、教育人,使他們成為既懂業(yè)務又懂市場的一代新人,用新的、更加科學的信息傳播理念教育網絡媒介人。

  來自專家的共識指出,政府機構也應進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體要健全準確高效的新聞發(fā)布機制,在重大突發(fā)性新聞事件中,要建立向公眾、向多類媒體及時通報新聞信息的制度。盡可能做到公開、透明、詳實,“流言止于公開,謠言止于透明”,這樣不僅能夠避免政府和主流媒體報道滯后的被動局面,也給網絡媒體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新聞源,從而也有助于網絡新聞信息的凈化。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