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廣元蛆蟲柑橘”的手機短信和相關照片廣為流傳,日前四川省農(nóng)業(yè)廳澄清廣元旺蒼縣爆發(fā)大規(guī)模柑橘大實蠅蟲害的謠言,強調(diào)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而當?shù)匦l(wèi)生部門將就這些流言和短信向公安機關報案,廣元市政府也稱,正在調(diào)查謠言的源頭。(10月22日《重慶商報》)
當?shù)卣嚓P部門通過信息發(fā)布,說明疫情發(fā)生范圍較小,通過及時銷毀,問題已得到妥善處理。這表明,當?shù)卣邆湎鄳奈C公關意識,在努力地把謠言的殺傷力弱化到最小。問題是,隨后當?shù)叵嚓P部門表示將對相關流言和短信采取報案,并且調(diào)查謠言源頭的做法,又立即讓我們內(nèi)心泛起一股強烈的寒意。
“廣元蛆蟲柑橘”的短信與照片為什么會流傳?說到底,還是沒能及時滿足公眾對相關信息的需求。事實上,當?shù)叵嚓P部門也承認“廣元蛆蟲橘子”的客觀存在,只不過,疫情的大小、流入的范圍在傳播中可能存在被夸大現(xiàn)象。這樣的傳言,其實既不真正失實,更不包含天然“惡意”。更何況,盡管當?shù)卣策M行了信息公開,但仍然還是“謠言再次走在政府信息公開之前”。囿于相關信息不足夠透明,出現(xiàn)這樣的流言,政府部門也只應通過最大程度的信息公開來進行消解?,F(xiàn)代信息社會,政府也必須有雅量來寬容公眾此類行為。
謠言止于公開。要想讓謠言不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就只有迅速公開真相,使謠言在陽光下融化與消解。這樣的效果,本身遠遠勝過堵塞封殺之類的簡單手段。畢竟,在這樣的資訊極其發(fā)達的時代,網(wǎng)絡、短信等手段,的確可能使輿情迅速發(fā)酵。
今年初發(fā)生的令人震驚的警察“進京抓記者”事件,讓人們看到一些地方公權力竟然濫用“誹謗”罪名,來打壓輿論監(jiān)督。孫立平教授曾說過,有一些腐敗分子以“穩(wěn)定”為借口,在穩(wěn)定問題上的泛化、擴大化趨勢,來壓制民眾對腐敗的不滿,甚至利用國家機器對腐敗揭露者進行打擊報復?,F(xiàn)在,“蛆蟲柑橘”本身并不完全是謠言,對這種關系到公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公共事件,既然公眾并不是第一時間從最權威的部門那里獲得了信息,他們就可能被動地從多渠道收到一些“小道消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必須警惕,針對“蛆蟲柑橘”的報案與調(diào)查,會不會使謠言被泛化、擴大化,導致一些公民的權利受到侵犯。
長期以來,我們的信息公開并不是足夠的及時完整,一些地方公權力在面對公眾信息渴求時,甚至采取瞞報手段。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們每個人都容易成為信息封鎖的受害者,自然也容易成為謠言的被動傳播者。而公眾為何會成為謠言的被動傳播者,才是公權力應該調(diào)查的謠言的真正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