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智慧城市建設重要性的大同市,目前將“完成智慧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編制,明確智慧城市建設資金籌措方案和保障渠道”放入2013年政府規(guī)劃目標。

  目前大同市已經建成了城市管理數字化監(jiān)管平臺,由指揮中心、多層管理平臺、移動指揮系統、GPS前端產品等組成。100多處設施井、200余處照明電纜、20余部施工車已經安裝了智能微型監(jiān)控芯片,通過終端反饋、平臺總控、GPS定位報警等手段,可實現對重點地段電纜、井蓋、路燈、施工車輛等設施的定位監(jiān)管,給這些長期以來容易受到不法分子毀盜的設施,安上了可以隨時監(jiān)控追蹤的“天眼”。

  “除了防盜功能,該系統還具有一系列智能管控功能?!闭f起這套系統,張志堅顯得頗為自豪。比如安裝在路燈上的終端設施,可對路燈自動控制、手動控制、分路控制、GPS校時;安裝在地下排水管道上的終端設施,可通過流量感應器接收排水流量,對日常溢水、堵塞和汛期防洪等異常情況,及時通知相關部門第一時間排除險情;若從某工地出來的渣土車沿途超速并造成揚塵,正在執(zhí)勤的城管流動指揮車可迅速按照自動信息反饋,一面通過GPS定位系統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控,一面啟動車載控速裝置切斷該車輛的油路和電路,就近派執(zhí)法人員截獲違章車輛。

  主打能源牌

  大同市在摸索和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遇到了3個主要問題,包括信息系統的分散建設所形成的信息孤島問題;技術力量薄弱,資源缺乏,信息技術發(fā)展落后,物質載體不健全的技術支持問題以及智慧城市的投資和產業(yè)融合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大同市加大對黨員干部的智慧城市培訓力度,擴大對智慧城市的宣傳,使智慧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智慧城市建設理論研究方面形成合力。

  其次,加強部門間的統籌協調機制,成立大同市政府信息化領導小組,統籌規(guī)劃和綜合協調各部門工作,避免了過去的各自為政,各自建設的現象。

  盡管目前國家沒有出臺統一的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但通過走訪和了解,大同市采用了和其他省市兼容的主流方案,將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服務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分級分類提供給各個政府機構和部門,部門間數據和信息可根據需求進行交換和共享。最大可能地兼容未來的標準,減少重復投資。

  最后,針對智慧城市技術資源薄弱的問題,制定了相關的智慧城市產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大力吸引技術力量雄厚的智慧企業(yè)投資,給予高層次的智慧型人才引進優(yōu)惠政策,吸引高層次智慧人才來大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同時帶出來一批本土的智慧型人才。

  張志堅認為:“從大同市目前取得的成就來看,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智慧城市能源供應。”一個沒有可再生的、清潔的、不間斷電源作為保障通信暢通、交通暢行、應急暢達基礎的城市是不能稱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首先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生命體,必須有用于城市通信和交通的可持續(xù)的能源供給。

  太陽能是智慧城市抗震救災的可靠的不間斷電源?,F代城市在遭受自然災害,特別是地震突襲中,通信和交通的阻斷必然成為至關緊要的問題。如果把太陽能、風能或地熱能用于智慧城市的不間斷電源來保證通信“點”和交通“線”的暢通,無論應急或日常應用都必將會成為永不消逝的電波和永不熄滅的光亮,對于搶救生命財產、減少災害損失有著重大意義。

  過去的情形是,每每地震過后,往往都得率先搶修通信和交通,耽誤了災情報告和生命搶救的最寶貴時間。而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卻能在捍衛(wèi)和保障通信和交通的暢通中充當“能”工巧匠,實踐證明,它們也都絕對“能”行。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這種自然的、環(huán)保的、廉價的和無畏的、不間斷“電源”保證著現代城市“腦”不歇,“心”不歇,“智慧”不歇。

  “圍繞這一智慧建設思路,太原市已經形成多晶硅、太陽能組件、太陽能電路及風電、煤制天然氣清潔能源等新型產業(yè)群體,產值將歷史性地超過煤炭及火電產業(yè)?!睆堉緢越榻B,在大同市智慧新城建設中,充分利用大同市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資源,把再生能源作為新城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太陽能在綠色智慧城市中的應用。

  大同市的新能源智慧城市構想已經完善,但離真正實現還有一定距離。大同市市長李俊明在4月10日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座談時提到,大同市愿意以開放的心態(tài)歡迎大家參與到大同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大同市已經啟動了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希望能盡快完成智慧大同的規(guī)劃,加快大同資源型智慧城市的發(fā)展。

  日前,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開始了第二批智慧城市試點的申報工作,大同市已經將現有建設成果和設計理念進行了申報,如果能夠獲得審批,相信規(guī)劃中的綠色大同將不再那么遙遠。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