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揚州市委書記季建業(yè)冒著酷暑來到原江都市仙女鎮(zhèn)三和村姚家組周以芳的家中。剛一坐定,周以芳就打開了話匣子:“前幾年江都建設工業(yè)園征用我家的宅基地,補償金遺留問題啥時候能徹底解決?”交談中,季建業(yè)了解到她要求補償的50平方米是臨時搭建違章建筑,便耐心地向她講解相關拆遷征地的政策。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身邊的村民心平氣和下來,大家對季書記的解答表示理解和贊同。
臨行前,村民們熱情地拉著季建業(yè)的雙手連聲道謝:“沒想到這么大熱天,您還能為我們的事情親自上門走訪。”季建業(yè)表示,揚州發(fā)展就是為了群眾,大家有什么想法和困難,黨委政府一定會幫著解決的。
其實,這只是揚州積極探索構建新型黨群、干群互信關系的一個縮影。連日來,市委、市政府的領導都在深入基層、走訪群眾。
近7年間,揚州集束式創(chuàng)立了黨委、政府與民眾多渠道、立體化的聯系紐帶:從“寄語市長”到“市長信箱”、“書記信箱”,從市長熱線“12345”到“網絡在線”交流,建立起穩(wěn)定的“走門串戶、聯系群眾”制度。如今,無論是在居民家中還是在社區(qū),揚城到處涌動著互動交流的真情。
揚州每一種溝通形式的創(chuàng)新,都在其后勾勒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成長線”,收獲了“和諧人居”的城市金字招牌。
和諧的前提是溝通,是建立通暢的表達機制。揚州廣開言路、開門納諫,開辟出暢通高效的民意上傳“綠色通道”,就是讓老百姓遇到難事“有地方說話”
揚州市臺商協會會長方丁玉常常感慨地說,8年前他剛剛來到揚州時,遇到困難想找個領導反映反映都很難?,F在,落戶揚州的臺商趕上了好時候,打個電話、上上網,問題就可以反映上去了,很快就得到有效解決。
有心事,有人真誠傾聽;有困難,馬上有人幫助解決。季建業(yè)說: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前提是溝通,是“讓老百姓有地方說話”。
2001年7月,在揚州市政府網站上,一個嶄新欄目“寄語市長”誕生了,對揚州幾十萬網民來講,多了一個“民生沙龍”,有什么問題,有什么意見,有什么建議,網民們可以暢所欲言。后來,揚州又增設了“市長信箱”、“書記信箱”。無論是事關百姓的民生話題,還是經濟社會發(fā)展重大課題,市民都可以與揚州的決策者進行直接對話。前不久,“寄語市長”、“書記信箱”又新開通了短信功能,市民用手機發(fā)一條短信就可以與市領導互動了。
上不了網的市民,同樣有通暢的反映渠道。目前,在揚城的大街小巷出現了免費免郵的“書記信箱”、“市長信箱”,來信由市委書記、市長直接處理。
3年前,一個“綠色通道”——市長熱線“12345”開通了,3年來,整個網絡平臺共接聽處理群眾來電8.9萬余件,市政府公開電話室直接接聽處理1.9萬余件,交辦、督辦、協調7000余件,辦結率達90%以上。
2005年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后,揚州首創(chuàng)了“走在群眾中,干在群眾前,樂在群眾后”主題實踐活動,全市黨員熱烈響應:“我是一名黨員”,“我是人民的勤務員”……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紛紛到新結識的“百姓親戚”家走訪慰問、噓寒問暖、調查了解,做人民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
為將主題活動轉化為長期持久效應,揚州又建立并實施“走門串戶、聯系群眾”制度,要求全市23萬多名黨員,以及廣大公務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居委會、村委會報到,與1到2戶普通群眾家庭建立固定、長期的聯系。如今,無論在農村還是在社區(qū),無論在市民家里還是在農村田頭,處處活躍著黨員干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身影。此舉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據不完全統計,僅當年春節(jié)前后,就走訪群眾14萬多戶,聯系選民和各界人士1.6萬人,收集意見和建議2.8萬條,從而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在揚州,黨員的先進性集中體現在“走在群眾中,干在群眾前,樂在群眾后”,民主政治的先進性體現在人大代表能夠真正代表選民、政協委員能夠真正反映各界群眾的意愿上。
每年的5月8日,揚州都會開展“人大代表與選民統一見面日”活動,市、縣、鄉(xiāng)三級人大代表和在揚的全國、省人大代表8100余人,分別深入各自選區(qū),與廣大選民面對面,手牽手;你說我聽,你講我記;你的問題我?guī)湍憬鉀Q,你的困擾我為你排解,一股股暢通交互的暖流,滋潤了萬千選民的心田。這一天,季建業(yè)都會以一名普通人大代表的身份來到自己的聯系點——寶應縣涇河鎮(zhèn)曹壩村,面對面、零距離地聽取意見與建議。市長王燕文以一名普通的人大代表的身份,特意將手機號碼公布在她所在選區(qū)“代表之家”的墻上,誠懇歡迎廣大群眾給她打電話,直接反映問題。
與此同時,政協委員也積極參與“界別活動周”活動,進一步拓展民意表達機制、利益訴求協調機制和聯系、動員群眾工作機制。
揚州市信訪中心還專門成立了督辦機構,特別對就業(yè)再就業(yè)、養(yǎng)老保險、住房保障、就醫(yī)入學等熱點、難題進行督辦,確?!凹兄洹⑹率掠谢匾簟?。
正是這些暢通交互的“綠色通道”大大提升了黨委政府的“知民度”,揚城百姓形象地稱之為“不下班的公務員”、“24小時的服務員”。
百姓為上,民事為先。揚州之所以能收獲“和諧人居”的城市金字招牌,奧秘就在于堅定不移地踐行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順應民意而決策,改善民生辦實事
從2001年起,揚州大手筆拉開了城市建設的大幕,形成了“文化內涵看古城街區(qū),經濟實力看沿江地區(qū),城市繁榮看新城西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看瘦西湖景區(qū)”的新格局。2006年,揚州喜獲“聯合國人居獎”。
比城市建設的“成績單”更加引人關注的是這樣的一個調查結果:九成以上的市民對揚州的城市建設都表示滿意。
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百姓。這幾年,揚州城建項目有一條“鐵律”:百姓不認可的項目不許上馬;百姓存疑的項目,必須進行多輪論證。在進行網上評議、社區(qū)公示的過程中,揚州的決策者俯下身來接受“草根式”的批評與建議,市民在城建大潮中不再是偏居一隅、被隨意安置的“棋子”,因為被尊重,因為改善了居住條件和環(huán)境,即使是拆除多年的祖居,百姓也依然心平氣和、坦然面對。
對此,原江蘇省委書記,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高興地評價說:和諧人居看揚州!宜居,就是城市發(fā)展中以人為本的和諧。這一點,在揚州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這些年來,揚州經濟保持了持續(xù)增長的良好態(tài)勢。有一些市民擔心,藍天碧水會不會從此遠離他們。但揚州始終堅守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fā)展理念,堅決實行環(huán)保一票否決制。2007年9月,揚州召開了7個縣(市、區(qū))黨政“一把手”特別述職會——首次就當地執(zhí)行環(huán)境保護、國土資源保護兩大基本國策情況作專題匯報,并討論節(jié)能減排等10項環(huán)保行動計劃,力求實現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三贏”。為此,揚州發(fā)動全社會參與環(huán)保監(jiān)管,環(huán)保熱線向市民鄭重承諾:所有投訴在24小時之內必須予以處理答復。所以,當市民王麟來手捧市環(huán)保局頒發(fā)的“環(huán)保偵探”聘書時,逢人便高興地說:“保護綠色家園,如今我們和政府緊緊地站在了一起?!?nbsp;
百姓為上,民事為先。每年年初,揚州都在征求百姓意見的基礎上,列出為民辦實事的項目,并向社會公示,由此連續(xù)七年出臺了關注百姓、紓解民困、改善民生的“一號文件”,以此破解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住房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文化等難題。有力的舉措、切實的成效,贏得了百姓的好評,“人文、生態(tài)、宜居、和諧”的揚州城市魅力由此而生。
日前,在揚州十大城市名片的評選活動中,98%以上的選票上都寫有“和諧人居”。
最美不過百姓的笑臉。揚州黨群干群互信互動,激發(fā)出百姓對這座城市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上下同心顯偉力,描繪出和諧揚州全新景象
今年“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jié)期間,揚州古城開發(fā)利用與保護的典范之作——“雙東”歷史街區(qū)驚艷面世。在對“雙東”深入考察后,新加坡規(guī)劃大師劉太格先生激動地說:“我被這些地標性建筑群所震撼,我更想不到的是,揚州市民竟如此擁護。”
拆遷,是所有城市建設中遇到的令決策者頭疼又繞不過去的難題。而在“雙東”建設過程中,400多戶居民心甘情愿地搬移他處,這其中有許多人祖祖輩輩居住于此。
“三拒絕”故事就是一個最生動的注解:清代李長樂故居東南角有處私宅,主人陳老太的祖上在同治年間就與李長樂毗鄰而居,當時李家曾出資購買她家的地皮,但被拒絕;民國時期,李家再次提出購買又遭拒絕;前不久有人出資80萬元購買,還是被拒絕。此次“雙東”街區(qū)改造需要陳老太搬遷,陳老太說,對不起祖上及后人了,但為了支持古城保護,她一定帶頭。走的時候,陳老太流著淚水,令人動容。
其實,何止“雙東”歷史街區(qū)!這些年來,揚州在大力推進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用百姓的話說,市委、市政府會先聽聽我們的意見——市民宜居才是城市建設的核心追求。為此,揚州的決策者提出投資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居環(huán)境一起打造,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同時兼顧。
“有笑臉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城市,有笑容的市民也是最幸福的市民?!?006年10月,聯合國副秘書長安娜·蒂貝瓊卡女士來揚頒發(fā)“聯合國人居獎”時感慨地說,“我看到這里到處洋溢著笑臉,體現出這座城市的幸福度、舒適度、安全度。揚州是一座最契合‘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
幸福、滿意來自于真誠的互信互動。7月25日下午,揚州召開市人大代表聯系選民收集意見交辦會,宣布將今年人大代表與選民“統一見面日”活動中收集的368條建議和意見分解到各單位辦理,這些“民聲”被視同為人大代表的建議,要求各承辦單位于8月26日前作出書面反饋。
一次次的精彩互信互動,提高了決策的民主性和透明性,提高了市民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和思路的認同度,加深了百姓與城市的情感共鳴。7年前,“寄語市長”70%—80%是批評意見,而現在90%以上是建議,這“一升一降”恰好說明,揚州的決策者與百姓上下同心、坦誠相見、休戚與共、同頻共振。
揚州黨群干群互信互動,實現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激發(fā)出百姓對這座城市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據國家、省有關部門隨機抽樣調查,揚州市民對黨委政府工作的滿意率達90%以上,對環(huán)境和生活質量改善的滿意率達96%以上,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