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把信息公開作為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發(fā)揮好各級政府網站及時、權威、全面、準確發(fā)布政務信息的平臺作用。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作為重要政務信息發(fā)布的平臺,部分政府網站“長睡不醒”,形同“僵尸網站”;而公眾關注的一些環(huán)保、食品安全、收費、重大項目等問題,這些網站卻是“能少說、就少說”,或者“語焉不詳”,甚至“避而不談”。
每年各地的審計報告受到社會關注。但記者調查發(fā)現,一些地方審計報告的信息披露總是含糊其辭,一涉及違規(guī)占用挪用資金、“三公”支出不合理等問題時,往往就以數字代替某部門名稱,讓公眾看得一頭霧水。
一些政府部門在面對公眾訴求時避重就輕,刻意回避關鍵內容,選擇一些看似“有料”實際上無關痛癢的信息進行披露。2008年,湖南湘潭大學法學院倪洪濤等6位法學博士要求本市政府公開4座大橋收費信息,該市政務公開辦公室僅作出部分答復,但表示4座大橋的收費總額以及相關資金的使用情況,不屬于市政府應該公開的信息范圍。
湖北浠水縣統(tǒng)計局的網站上,最新經濟(310358,基金吧)數據還停留在2011年8月。浠水縣統(tǒng)計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有時更新,有時不更新”。
河北興隆縣國土局網站左方設有“局長信箱”“監(jiān)督投訴”和“問題咨詢”3個欄目,無一可以打開,成為一個“裝飾品”。
在涉及公眾關心的話題時,一些政府部門找出種種理由搪塞,即便發(fā)布信息也是“顧左右而言他”,或者執(zhí)意不說,以至于公眾難以獲得有效信息。
—“能不說,就不說”。轉基因食品曾多次引發(fā)社會爭論,其對人體健康有益還是有害各方莫衷一是,也讓消費者無所適從,卻鮮見有政府部門為公眾答疑解惑;從限行、限外、限號到征收擁堵費等治堵政策出爐,到一些高壓線、水利、化工項目建設,也少有征求民意和公開制定過程的。
—說半句,留半句。今年7月,浙江律師吳有水曾致信31省份計生、財政部門,申請公開社會撫養(yǎng)費收支、預算等相關信息,收到17個省區(qū)市計生或財政部門公開的2012年度社會撫養(yǎng)費征收總額,其他14個省區(qū)市不予回復,或稱不能公開。
—有人問,也不說。近年來,我國多地已發(fā)生30多起包括“鎘大米”在內的重特大重金屬污染事件。除了一些社會集中關注的熱點事件外,鮮見有相關信息主動披露。即便是被輿論廣泛關注的“湖南鎘大米”事件,在被問到調查到的污染源信息時,當地農業(yè)、環(huán)保、食安辦等部門仍然三緘其口。
—練措辭,打太極。“正在調查”“仍在核實”“領導不在家”“涉及國家機密”……在涉及貪腐、工程違規(guī)、安全生產事故等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熱點事件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有時以這樣的字眼來回應社會關切。怎么發(fā)布信息、如何措辭,儼然已成為一門搪塞的“學問”。
業(yè)內人士指出,在信息需求量激增、公眾訴求亟待解決的當下,政府部門更應承擔起及時傾聽民聲、疏解民意的重要職責,政府網站也不能成為一種長久蒙塵的擺設,而應當作一面鏡子,時常“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