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西瓜救三胞胎寶寶的“西瓜爸爸”火了,網絡上網友轉發(fā)擴散,貢獻力量。我們不妨從網絡參與開始,讓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都政務微博辦事大廳“成都服務”上線,突出服務功能,進而提出政務微博要從發(fā)布型向互動型轉變,令人耳目一新。
讓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38歲的陳勝強第一次做父親,7月24日他一下子有了3個孩子,但早產的三胞胎身體欠佳,一出生便住進了重癥監(jiān)護室,為此他每天要支出五六千元醫(yī)藥費。這位父親絕望地說:“我不求施舍,只希望賣水果能撐起3個孩子的明天”。
他的愛和擔當,感動了成都這座城市。經本地多家媒體報道,“西瓜爸爸”成了網絡上的勵志紅人,號召“買西瓜幫幫他”的微博,受到網友熱捧。批發(fā)商賒瓜給他、多家愛心企業(yè)大量采購、市民舍近求遠來購買、年輕的志愿者幫他賣瓜、街道辦為他協(xié)調場地……10天賣了6萬多斤西瓜,社交網絡再一次展示出它的公益力量。
與“西瓜爸爸”類似,成都近80歲、行動遲緩的“丁丁糖爺爺”,年歲已高、涼鞋都破了的“糍粑奶奶”都因被媒體微博轉發(fā)關注,受到本地網友“上門照顧”。四川日報法人微博關于兩位老人的公益帖,其轉發(fā)量高于同類新聞帖。事實上,公益微博轉發(fā)量高,也是媒體微博界的普遍現(xiàn)象。
但網絡公益熱情的背后,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去年,成都曾有一位擺地攤的“鞋墊婆婆”受到媒體關注,幾天內她的鞋墊成為搶手貨。然而,她幾米之外的另一位婆婆賣的鞋墊則幾乎無人問津。不能否認,有些網友對熱點事件一哄而上,身邊小事卻視而不見。
希望每一次網絡公益,都是一次公眾合作、社會自助的練習,從而讓助人、義舉變得更常態(tài)。讓公益成為你的一種生活方式吧。
政務微博要向互動型轉變
8月14日,本報報道,四川省環(huán)保廳年底前將開通官方微博,微博圍繞環(huán)保設置多個欄目。對環(huán)境投訴問題,“四川環(huán)保”政務微博將在1個工作日內作出回復,15個工作日內辦結。
8月18日,成都市政務微博服務群眾辦事大廳“成都服務”正式上線,成都市要求,凡是屬于自身工作職責范圍的網民訴求,工作時間各級各類政務微博在1小時內響應網民訴求,非工作時間8小時內響應網民訴求。
據成都有關部門負責人分析:經歷了政務微博元年、發(fā)展年和應用年三個階段后,政務微博的發(fā)展需“從數(shù)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發(fā)布型向互動型轉變、從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
從四川日報網與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聯(lián)合發(fā)布的《四川省21市州新聞辦官方微博(騰訊)影響力推薦榜》來看,各地政務微博的最大問題在于政務內容太少。大多微博仍致力于官方形象宣傳、單向度信息發(fā)布和新聞資訊的分享。
不少地方的政務微博除了早(晚)安帖,地方新聞、生活竅門、心靈雞湯外,挑不出任何“政務色彩”的內容。內容高度同質化,只剩一層空殼。政務微博遍地開花的今天,能否拿出“干貨”,溝通并解決問題才是衡量其是否稱職的標準。
這方面,省一級如“四川司法”,市一級如“成都環(huán)保”等賬號,專注于部門職責辦實用微博,值得學習。政務微博不能辦成“轉發(fā)微博”、“抄襲微博”、“真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