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眼下一些基層工作人員手機里被要求下載的政務APP越來越多,有的社工最多下載了10個政務APP。有人吐槽:不少政務APP已異化為手機上的“形象工程”,推廣使用不當將加重基層負擔。
“群眾在哪里,黨委政府就在哪里”,政務APP是順應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展趨勢的產物,其“上線”之前都有一個美好愿景,即“讓數(shù)據(jù)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在實際工作中,的確有不少政務APP應用極大提高服務便利化水平,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但也有一些政務APP徒有其名,要么辦不了事、反映不了問題,淪為沒人看、沒人用的“僵尸”應用軟件;要么通過行政命令,層層分解任務、強行推廣,結果好事變成負擔,省力變成費力;要么喧賓奪主,讓基層工作者在眾多轉發(fā)和反饋中不勝其擾,甚或成為考核基層工作者的工具,脫離原來的服務屬性。這些已然“異化”的政務APP,不僅起不到服務群眾的作用,反而擠壓了基層服務群眾的時間精力,造成行政資源的浪費,損害了政府部門的形象。
政務APP是政府公共服務理念的外在延伸,“上線”前先要“上心”?!吧闲摹庇袃牲c需要注意:其一,“上”的是什么“心”?這顆“心”,首先是“為民”之心。政務APP不是響應上級政策、應付部門領導的門面擔當,也不是裝點基層政務智能化、現(xiàn)代化的技術道具,而是改善公共服務、實現(xiàn)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群眾真正在意的,是政務APP的服務功能,若這一功能失靈,依靠行政命令贏得再多關注度和點擊量也是白搭。這顆“心”,還應是“唯實”之心。政務APP問題出在“線上”,癥結仍在“線下”,這個癥結就是作風建設。“秀政績”“要面子”“拍腦袋決策”……正是這些心態(tài)和作風,導致不少政務APP的倉促上馬、一哄而上。只有揮動問責之劍,倒逼有關部門干實事、求實績,祛除線下存在的癥結,政務APP才不會像不良網店那樣,刷單造假、徒增負擔。
其二,如何做到“上心”?政務上網能否“上”好,作風固然重要,但理念、思維也十分關鍵。政務APP上的是移動互聯(lián)網,政府部門的思維也該轉戰(zhàn)移動互聯(lián)網。移動互聯(lián)網思維最核心的是什么?是整合。以微信為例,目前它已占據(jù)用戶70%的用電量與數(shù)據(jù)量,從支付到閱讀,從社交到游戲,在碎片化世界整合各類服務和應用,為用戶提供“打包”一體化服務。政務APP若仍像過去開通政務網站那樣各自為政、各搞一套,定然是行不通的。應強化頂層設計,整合地方資源,一個市甚至一個省精心打造一兩個政務APP即可。在內容模塊設置上,相關部門可“搭順風車”也可“借船出海”,從而在節(jié)約成本的同時形成整合效應,更好地實現(xiàn)服務群眾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