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作為預設,已成為21世紀普遍接受的政治景觀。弗朗西斯.福山認為,世界向“民主”大幅轉向的原因,首先在于“廣為普及的教育使民眾意識到自我和周遭的政治環(huán)境”以及“信息技術使思想和知識得到迅速傳播”。因而如何有效地回應信息社會公民高漲的政治參與熱情,不斷擴大和深化政治參與,顯然已成為每一個民族國家化解政治合法性危機的重要課題。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廣泛運用,網絡技術與進步意義上的政治參與之間的關系引起了人們濃厚且持久的研究興趣。具體到中國語境,互聯(lián)網背負著更多的期望。簡而言之,網絡政治參與乃是普通公民借助互聯(lián)網技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檢討反思近年來中國網絡政治參與的發(fā)展歷程,我國網絡政治參與雖獲得一定程度發(fā)展,但以參與主體、參與內容、參與成效諸多標準衡量,總體仍處于較低水平,參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相對脆弱。網絡政治參與在表面一派繁榮的背后卻呈現亟待突破的“天花板效應”,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視角來看,網絡政治參與存在種種障礙,如欲進一步促進網絡政治參與質量的提升,必須破解不利因素,再造發(fā)展良機。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技術變革之一和當前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進程之中的一個重要引擎,互聯(lián)網一定程度上解構了個體公民和政治共同體之間的關系,互聯(lián)網對政治的影響顯而易見。“政治生活的兩個偉大推動因素——恐懼和希望,在這些時候浮現了出來。兩者背后隱含的都是一種對于自主性的欲望或要求。對于無序、不安全、失去控制力以及被支配的恐懼,激發(fā)著將權力和秩序合法化以保護自主性的動力。同時,希望則激勵著不滿于舊秩序的個人和團體,利用這些變化去奮力爭取更多的對自身命運的控制權,抵制支配或壓迫,促進社會正義,尋找美好的生活。”

  由于互聯(lián)網是“開放性”的全球設施,使得任何單一國家的控制既缺乏道義支持又變得異常困難,這種“去中心”和“去邊界”特征,稀釋了國家主權。這一現象同全球化進程中國際組織、跨國公司、有影響的知識分子等新權威的出現一道,削弱了公民個體對所屬政治共同體的忠誠。與此同時,網絡促成了“全球公民”的誕生——雖然目前還多局限于“全球意識”,但這一點已足以對民族國家的權威構成挑戰(zhàn)。對于新型公民而言,互聯(lián)網不僅是海量信息的集散地,而且提供了批判和反思的新場地。互聯(lián)網的網狀結構和協(xié)作特性,很容易起到政治生活中“結社”的作用,大大提高個人的資源動員和社會行動能力?;ヂ?lián)網成為造成權力轉移諸多要素中的一個,由于權力形式的再造、權力結構的改變、權力主體間的流動,政治的主角——從政府、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到公民,由于擁有權力的改變,相應采取了與前互聯(lián)網社會不一樣的政治評價和政治行動。這些因素乃是中國近年來網絡成為政治新空間的深層原因,也是中國政治生態(tài)值得關注的改變,網絡成為政治權力產生、競奪的重要場域。具體到政治參與,網絡不僅成為公民政治社會化的新途徑,喚起了廣大民眾參與改善政治生活的熱情,而且降低了人們從經濟負擔到心理憂懼的參與成本,提供了相對便捷且頗具效能的參與渠道,借助一系列始于網絡但絕不局限于網絡的公共事件的訓練,網絡和網民在個人維權、網絡反腐、公益活動等諸多方面的影響開始讓人刮目相看。然而,盡管網絡政治參與可圈可點,但技術并未決定社會,媒體技術革命與政治社會進步的塵埃落定仍然要看兩者的復雜互動,影響網絡政治參與的消極因素和破壞性力量不得不察。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