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2018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要求做好2018年政務公開工作。其中,明確要求: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系列部署,堅持統(tǒng)籌兼顧、突出重點,大力推進決策、執(zhí)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不斷提升政務公開的質量和實效,推動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助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對于重大政務輿情處置不力人員要通報批評或約談。(中國政府網 4月24日)

  事實上,政務公開是保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現(xiàn)實需要??梢哉f,它是群眾路線在新時期、新的法治環(huán)境下的新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群眾路線與時俱進的產物之一。2008年5月1日,我國就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筆者看來,政務公開的關鍵還是貴在落實。

  首先,客觀而言,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的政務公開工作都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進步,全國各地區(qū)、各部門在權力清單、財政預算等重點領域,以及社會民生等事項方面的公開情況也都做得比較不錯,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肯定。尤其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務公開更是不斷推進。比如:針對理念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工作實效不理想等問題,有關部門是想方設法,不斷提升政務公開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水平,政策越來越透明,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得到了有效保障。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如今一些地方領導的政務公開意識依然不夠強,特別是縣、鄉(xiāng)兩級官員,常常是“藏頭遮尾、猶抱琵琶半遮面”。如果用人民群眾的話來描述,就是“打開了窗戶,還關著大門”。此外,“懶政”這一行政作風的頑疾也成為了政務公開的絆腳石。比如:有的政府網站主頁不但更新的頻率非常低,還常常只將一些虛頭巴腦的八股文件亮出來充數(shù),根本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內容,有的甚至成為了“僵尸”的翻版,不僅麻木呆板,沒有新鮮感,也沒有任何的實用性。這些情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的獲得感。

  為此,筆者建議:其一,在公開內容上要“實”。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也就是說,要將工作的一切出發(fā)點放在為人民服務上,以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敗的唯一標準,政務公開尤其如此,一定要在深入調查、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把他們最關注,與其自身利益最密切的信息,予以全部公開。其二,在公開方式上要“活”。政務公開平臺應針對不同受眾,按照“規(guī)范、實用、簡明、靈活”的原則,不斷豐富政務公開形式,以保證信息能夠及時傳遞,并被有效接受。尤其要積極運用現(xiàn)代科技信息手段,聯(lián)系實際情況建好一些新的載體。比如,城市政務公開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各種新媒體載體進行公開。其三,在公開規(guī)程上要“嚴”。在公開的過程中,應從政務公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出發(fā),建立起一套嚴格的推進機制,并結合有力的考評辦法,接受群眾監(jiān)督,強化督查問責,確保政務公開工作取得實效。

  總之,“權在用、人在看”“公開是慣例,不公開是例外”。各級、各部門只有按照國務院部署的政務公開要點,依法行政,逐步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才能給社會公眾更多獲得感,也才能不斷提升政府形象和美譽度。

責任編輯: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