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國家層面的大樓據政策文件出臺,地方政府的政務大數據都在積極探索針對自身的規(guī)劃,但是面臨的問題很多,地方官員出去調研回來形不成實際方案,主動面對走馬燈似的聽到消息而來的大小廠家也不知如何落腳著手操作,最終也許是擱置暫緩,也許是走過去的老路,“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來個低質量的“小整合”,成立個領導小組或是個部門,找個地方建個一期工程,花個千萬放一排排機柜,應對上級的演示大屏幕,廣而大的標語做的是相當好,可是面對專業(yè)人士的一張問題表就破綻百出,語焉不祥。殊不知主要工作的重點還是要做到數據共享,而解決這樣復雜晦澀問題的關鍵還是問題導向。

基層部門的數據如果是元數據,在各部門形成了信息沒有?

這是個老問題,實際上是要了解各部門的數據形成有用的信息沒有,信息化水平是在什么階段。基層部門是搭建信息化頂層設計中最重要考慮的基石,而在目前的實際工作中,卻問題很多,每個地方政府每年采購投入到部門的信息化建設是一筆幾千萬的花費,比較審查較嚴的土建工程來說,信息化建設從立項到項目的后期成果檢驗都是松之有松,憑經驗來說,后期交付的產品,上千萬的花銷,最后在一個30幾人的單位里,只有超不過5個人使用,服務的對象也不能面向部門之間,更不用說聯上互聯網走向大眾。在歷年的地方政府網信辦、保密辦政務信息化檢查中,總結出“一去部門,二進機房,開開服務器,這臺不用,那臺不常用”,辛辛苦苦全市轉一圈,真數不出來幾個大的信息系統(tǒng),這完全和財政采購部門的統(tǒng)計,和領導去部門檢查匯報的情況對不上號。

發(fā)現問題后解決起來就好辦多了,可以借鑒中央對政府網站的管理經驗,首先行政市以下不允許建設政務信息系統(tǒng),其次是清理整頓市一級的部門政務信息系統(tǒng),不在用的信息系統(tǒng)一律關停(到實際機房一查就清楚情況),仍然用的要定期申報辦理事項情況,研究從多項舉措上考核量化元數據的錄入正確率、有效率、完整性,數據在部門形成信息的依據和一致性。

部門之間是誰要數據、要信息,形成了事務驅動沒有?

為突出自己部門的數據正確性、重要性,保留自己部門的話語權,自家要用的政務信息系統(tǒng)多是自建,政府推廣引導的部門大數據,只有牽頭的部門自己用,別人不用,最終的政務大數據又成了政府出力,獨立門戶的部門信息化。多數經歷過信息化建設的部門到都是調門一致,積極面向部門間開放,但都是重申占據數據領域的來源唯一性,正確性,而沒有習慣去從其它部門要數據,驗證自己數據的正確率??h一級各建各的,各部門各建各的,年年都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建設,殊不知國土部門建設的數字城市,側重于土地權屬,卻缺少最新的城市規(guī)劃圖;規(guī)劃部門建成的數字城市,側重于道路建筑方位,卻缺少城管數據的配合;城管建設的數字城市,側重于道路公共設施維護,占道擾民的監(jiān)控,卻缺少食藥監(jiān)的網絡化監(jiān)督體制。

問題是部門間誰要數據、要信息,誰是整個事務的驅動者,是發(fā)起的源頭,過去在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中延用的企事業(yè)ERP經驗告訴我們,要把目光針對于事務,只有面向事務才能建立完整的事務流。在歷屆的國際數學交流大會上,數學家會發(fā)現自己的研究成果早有人出了成績,轉換個研究思路會更加有效。這樣的開放性思路在各行業(yè)屢見不鮮,但是在政務的各個部門間,還沒有認識到部門間合作帶來的便利性,期待有先從別人數據庫中挖掘有用信息,完善自家信息系統(tǒng)的合作。

建設面向服務的社會,政務數據共享是什么樣的?

政務數據共享一直要求頂層設計,就有了組織人員學習,擴大眼界四處調研,邀請高校、廠商規(guī)劃適合當地的方案等等方式,卻沒有實質有效的進展。設計的最初就一直沒有理解面向的最頂層的服務者是社會,也就是人在社會中的活動。這個活動就是查詢和辦事,是表面上的、前臺的,而內在的、后臺的是整個政務信息系統(tǒng)的事例驅動。整體行為類似于網上購物,電話預約酒席、車輛這樣的活動,后臺的物流、售后監(jiān)督,安排日期酒宴,派車都像是政務之間的協作。

部門之間的平臺協作只能是政府自身統(tǒng)籌建設,建設之初要考慮到集約化服務,功能上不能是單一的,必須要有類似于郵件的OA,要有支持在線編輯匯總的統(tǒng)計表單,方便管理的人員權限設置等等功能。

雄安新區(qū)的建設中,研究方案是設想在一塊平地上智慧城市應該有什么,就一點點加起來的。政務數據共享對于各個城市來說,也是如此,無論是自上而下,由點到面;還是自下而上,趨向集中,都是民生的需要,而找到其中的各環(huán)節(jié)問題,并積極面對是哪種思考方式都要去處理的。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政府網絡中心 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師 任強 015000)

投稿人:樂樂她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