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發(fā)生至今已近一個月,國際社會的救災援助仍源源涌向災區(qū)。與30年前唐山大地震比,兩次地震,震級相當,但救災的情形卻有很大不同。最為顯著的區(qū)別是,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下,唐山震災拒絕一切外援,信息也很不透明,不要說國際社會,連中國人自己,也是在20多年之后才確切地知道那次地震死亡近25萬人。而這次汶川地震,從第一時間開始,實行震情、傷亡情況、救災情況、援助數(shù)額及使用情況等全方位、全過程公開。政府機構和各類媒體信息發(fā)布、新聞報道的迅速、翔實都是前所未有。這種信息的高度公開,不僅對內(nèi)起到了積極作用,也使“世界認識了一個全新的中國”,多達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向災區(qū)伸出援手。這番從未有過的景象不僅使國人由衷感動,也體會到一種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

  這一切,既是我國與國際社會良性互動的結果,也要歸功于信息的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就在不久前,奧運圣火在一些西方國家傳遞時,曾遇到“藏獨”分子的阻撓和破壞,一些西方媒體也參與鼓噪,盡管有大批海外留學生和華人社會的奮起護衛(wèi)和反擊,但畢竟給國人心頭投下了某種陰影。人們注意到,在這過程中,對中國和西藏問題說三道四甚至惡意攻擊的,多數(shù)沒有到過中國,更沒到過西藏,對當下中國、中國歷史和西藏問題根本不了解或者接受了片面、惡意宣傳后產(chǎn)生很多誤讀。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確有很多人信謠傳謠。圣火風波后的大地震再次把中國推向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很有意味的是,相當多的西方媒體在這次震災報道中,一改對中國問題的習慣思維和種種偏見,正面評價多多。幾乎一致對我國信息發(fā)布的透明、及時、充分,“沒有任何掩蓋和隱瞞”表示了高度贊賞。認識了中國決策層的“開放和坦誠”以及“很強的危機處理能力”,感受到了“中國的人性面孔”和“強勁的民族凝聚力”,“為世界樹立了榜樣”……總之,這次汶川大地震的信息大公開,向世界展示了一個以人為本、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敢于擔當、有力有序有效的政府形象,不畏犧牲、人民至上的子弟兵形象,傾注大愛、共赴國難、共擔時艱的國民形象。國際社會給予的種種救災援助固然寶貴,但對中國在抗震救災中展示的堅強、正義、信心、力量的了解和高度認同則更是無價的。

   一個民族是一步步走向聰明和成熟的。在突發(fā)事件面前,考慮“政治影響”,“家丑不外揚”等曾經(jīng)是我們的習慣思維和習慣行為。特別是在發(fā)生某些“人禍”事件后,往往對公眾“失語”,對媒體封鎖,甚至對上也玩玩障眼法,掩蓋真相所用的心機和手段,人們并不陌生。其實這樣做的負面作用很明顯:容易滋生流言,導致人心浮動,社會不穩(wěn);不利于動員鼓舞群眾,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妨礙上級正確決策,影響主動權的把握;不利于汲取教訓,以絕后患;削弱群眾監(jiān)督,不利于維護公正,遏止貪腐等等。況且,問題既是客觀存在,封鎖改變不了真相,在信息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封鎖也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其實,公開怕什么?公開了,反而放下了一切包袱,輕裝上陣去排除艱難險阻,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一個聰明的民族要善于從災難中獲得補償,需要把握的重要一條:就是真相公開,讓流言止于智者也止于透明,最大程度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獲取信任,凝聚人心,贏得主動。這是汶川震災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5月1日起實施后不久就遇上了大地震。大地震中的信息大公開成了落實《條例》的典范之作。在這個起點上堅持走下去,相信我們的民主政治建設一定能開創(chuàng)出一個新的局面。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