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的關鍵是民眾參與,同時必須變遷與創(chuàng)新參與形式。作為有史以來最真實、最先進的社會主義民主,更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因為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人民的政治參與,人民的參與過程是實現(xiàn)民主的根本途徑。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公民開始借助于網絡媒介來表達意圖和利益訴求,并試圖影響國家決策和行為,于是網絡政治參與應時而生,各種參與形式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網絡民主成為中國社會民主的訓練基地,尤其在推進政治文明、表達民意、擴大公民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方面,成為無法忽視的力量。
網絡政治參與開始改變間接民主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使民主更向社會基層開放,使原先受制于條件、僅能在小國寡民狀態(tài)下施行的直接民主具備了在廣袤大國開展的可能,至少是從依賴代表轉向依靠人們自己的“半直接民主”,信息的急速取得創(chuàng)造了更深層次的民主。從公眾的角度看,網絡這種能夠使信息傳遞不受時空阻礙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動方式,使人們在感知與介入世界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覺,政治家們可以立刻看到對公眾意見的調查結果,網絡將成為政治家與公眾進行政治對話的一個主要途徑。
網絡發(fā)展凸顯了少數(shù)派權利。哈耶克提出,“多數(shù)決策的權威性并非源于即時多數(shù)的意志,而是源于對某些共同原則的廣泛同意”。如果無視對多數(shù)權力加以限制,從長期來看,不僅會摧毀社會的繁榮及和平,而且還將摧毀民主本身。換言之,只有數(shù)量沒有質量的廣泛參與對民主并不是一件好事。慶幸的是,網絡的發(fā)展也有利于保護少數(shù)派的權利。網絡政治參與促進了政治權利的民主化,以直接性、開放性、平等性、便捷性、廉價性等方面的優(yōu)勢,消除了傳統(tǒng)政治參與權利方面存在的許多不足,使公民政治權利特別是政治參與權從排他性、限制性向擴大化、普遍性發(fā)展。
從政策過程來看,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和大眾媒體的發(fā)展,那種封鎖政策信息、限制公眾參與公共政策活動的做法已經走到盡頭,必將為更開放的公共政策參與方式所取代。
從決策主體來看,網絡自由度與寬容度的極大提高使政府與公民的互動模式明顯呈良性變動趨勢,使不同的利益群體能進行有效對話而實現(xiàn)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因為互聯(lián)網的公共論壇能充分體現(xiàn)公共領域的精神,為創(chuàng)造新興的公共領域提供了可能性,這一領域是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它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在這個領域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他們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就普遍利益問題達成共識,從而對國家活動進行民主的控制。網絡公共論壇克服了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公共論壇的弊端,如權威與精英對議程的操縱和對話語權的強力影響,形成了開放、自由的公共輿論空間,從而使國家活動必須回應公眾的要求,增強了其民主性。
從結果來看,網絡政治參與有利于權力監(jiān)督機制的完善。作為一種外部監(jiān)督力量,互聯(lián)網促進了政府信息公開,便于民眾對政府信息的甄別、評論和監(jiān)督,特別是對權力腐化證據的收集,與此同時,網絡技術以“秘密投票”的方式確保監(jiān)督者尤其是民眾敢于監(jiān)督。
但近年來,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與選民聯(lián)系不夠緊密,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對各界群眾的號召力有所減弱,集會、游行、示威等憲法權利規(guī)定過于原則、籠統(tǒng),在具體實現(xiàn)和管理過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致使大量利益主張以突出信訪問題和群體性事件的形式反映出來。特別是隨著信息社會的興起,互聯(lián)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逐步顯現(xiàn)出“一呼百萬應”的強大社會動員能力,吸引著大量利益訴求涌入虛擬社會。比如,微博的興起改變了傳統(tǒng)的民意形成和表達方式。
公民的網絡政治參與,一定程度上相當于直接參與了社會政治實踐,使公民能夠親身體驗政治生活的意義,獲取政治知識和政治能力,了解和感受作為一個公民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形成較為成熟穩(wěn)定的“政治人格”,完成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從而起到傳承政治文化、教育社會成員、鞏固政治統(tǒng)治的作用,也會相應降低逐步擴大有序政治參與的難度,有利于推進中國政治發(fā)展進程。特別是就中國目前政治參與的狀況而言,普通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渠道相對有限,政治社會化過程顯得較為遲緩,政治社會化水平較低,而網絡政治參與的便捷性、平等性和開放性,為普通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渠道,這對推進以網絡政治參與為主渠道的普通公民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提高社會成員個體層面的政治社會化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