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下大力氣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多數省份行政審批事項減少50%左右,有的省份達到70%,全國減少各類“循環(huán)證明”、“奇葩證明”800余項。

  近幾年,行政審批改革涉入“深水”,民眾呼聲日漸高漲,令“奇葩證明”成為過街老鼠,人人恨不得見而誅之。單位錄取新人,要求到社區(qū)開“人品證明”;到醫(yī)院做人流手術,需要證明“自愿的”;到銀行換殘幣,需開具“非故意燒毀錢幣”證明……如此種種,既滑稽好笑,更是無事找事,給當事人帶來諸多麻煩,成為無形的門檻和障礙。

  奇葩證明滿天飛,原因至少有二:一是相關單位“膽子小”,認為證明材料越多,就越來說明問題,避免自己工作中出現問題,變相將責任轉嫁他人;二是“信息孤島”造成了尷尬,部門之間各自為政,信息不暢通,本應由部門之間進行溝通的事項,卻轉變?yōu)橐揽哭k事群眾開證明來實現,屬于事務性的轉嫁。不管怎樣,都讓辦事群眾苦不堪言,抱怨不斷。

  為了回應群眾關切,各級政府減政放權的力度持續(xù)加大,“奇葩證明”首當其沖,被削減800余項。尤其是以浙江為首的地方,推出了“一次性辦結”的政務服務目標,并且實現近一半的事項能當場辦結。以前,需要群眾“來回跑”的,現實只需坐等信息跑路;以前辦一個手續(xù)有近13%的人跑了10趟以上,如今多數能在3趟以內辦好??梢钥吹贸?,削減“奇葩證明”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值得點贊。

  但不容忽視的是,靠單純削減“奇葩證明”并不能一勞永逸。關鍵要打破一些部門的“衙門心態(tài)”,轉變辦事作風,回歸為民、便民的辦事初衷。否則,即使消滅了一個“證明”,又可能冒出另一個“證明”來,甚至可能演變?yōu)椤半[形壁壘”,讓群眾辦事仍然不方便、不快捷。

  同時也應注意,簡政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要進一步打通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建立信息溝通的“直通車”,讓信息能在部門之間暢通無阻,即減少了群眾跑路,又能保證辦理的質量,同樣能將不符合規(guī)定事項辦理拒之門外。“奇葩證明”雖然減少了許多,但還剩下多少不能是個“未知數”,更不能就此打住,任少數事項“興風作亂”,而是要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乘勝追擊,徹底讓“奇葩證明”退出歷史舞臺。

責任編輯:l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