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有了什么煩心事、不平事,最擔心的就是投訴無門。近年來,我國各地開通網絡信訪,足不出戶就可以把問題反映給政府各級部門。

  河南省鄭州市某社區(qū)的胡先生嫌樓下小飯店油煙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在網絡問政全媒體平臺“心通橋”上發(fā)帖抱怨。社區(qū)工作人員登錄該平臺,看到他的投訴后,表示關注此事,并將盡快處理。在每一次上報或轉發(fā)后,系統(tǒng)會自動根據工作時間,對問政帖子有無人員處理和回復計時。胡先生可以通過帖子上方的顯示框,了解到自己帖子的去向,以及被處理到了哪一步。

  2011年12月29日上午,河南省鄭州市網絡問政全媒體平臺“心通橋”正式上線。老百姓和政府之間就像開通了一趟“直通車”,為老百姓提供了一個網絡信訪的平臺。

  鄭州的“心通橋”只是最近開通的一個網絡信訪平臺。從2003年8月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開通網上“州長書記信箱”以來,全國各地的政府網站紛紛以領導留言板、QQ聊天等方式,充分利用網絡解決信訪問題,其典型代表有云南“民聲大聯動”網絡互動頻道、被網民稱為“最務實也最有個性的官方網站”的成都市新都區(qū)政府的香城新都網、以“最幽默官方網站”著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公路管理局網站等。

  目前,互聯網已成為中國人生活、工作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4億多網民日漸成為這個社會的民聲主體,成為不可忽視的輿論力量。近年來,各地越來越重視網絡信訪,上海、廣東等經濟發(fā)達省份的領導吁請網民向政府“拍磚”,廣東省汕尾市則把網絡視為“民間智庫”。溫總理在和網民互動時曾說:“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工作人員每天會從網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供領導人參考?!?/p>

  網絡給人提供了一個參與政治的機會和平臺,“上訪不如上網”已成為網民中廣為流傳的一句口頭禪。

  網絡信訪將成為群眾信訪的主流方式

  成都市新都區(qū)區(qū)委辦副主任、區(qū)信訪辦主任晉鴻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2010年新都區(qū)網上信訪占信訪總量的75.4%。目前,新都區(qū)群眾通過網絡信訪呈逐年上升趨勢,由于便捷、高效,公開發(fā)布率達到了95%以上,與群眾形成了良好的互動。

  晉鴻認為,與傳統(tǒng)信訪相比,網絡信訪在處理上的優(yōu)點主要有:

  第一,提高了工作效率。按照國務院《信訪條例》的規(guī)定,信訪問題一般在60天內辦結,復雜問題經批準可以延長到90天。新都區(qū)在實際工作中,對群眾來信來訪反映的問題,一般是在30天內辦結。推行網上信訪后,與之配套,新都區(qū)建立了網上信訪自動化管理平臺,群眾來信一般7個工作日辦結,復雜問題經批準,可延長到15個工作日辦結。

  第二,提高了工作質量。網上信訪必須在網上對群眾進行答復,辦理結果將接受包括信訪當事人在內的所有網民監(jiān)督,這對政府處理群眾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做到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政策正確,處理結論恰當,語言表達妥當,回復格式規(guī)范。

  第三,節(jié)約了管理成本。作為來信受理單位,區(qū)委群工局和來信承辦單位之間的工作聯系基本上在網上就能完成,免除了過去來人簽收、電話銜接、來人報送辦理結果等環(huán)節(jié),每個單位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得到了節(jié)約。

  但晉鴻同時表示,網絡信訪將成為群眾信訪的主流方式,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信訪。原因主要是一些農村地區(qū)互聯網還未普及,不會上網的群眾還是要通過傳統(tǒng)信訪方式表達他們的訴求。

  有網民表示,網上信訪作為傳統(tǒng)信訪的探索性補充,為百姓信訪增加了一個新的渠道,有其積極意義,值得推廣。但媒體過分拔高其作用,尤其是個別領導的作用,又似乎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精神。

  較早開通網上信訪的海南澄邁,曾得到媒體一片贊譽,主要在于縣委書記親自接訪。這就回到了一個老話題:凡事都得一把手過問處理才能解決。一把手又能把多少精力花在網上信訪上?過分突出一把手的作用,書記信訪、市長信訪是不是又會遭遇以往書記信箱、市長熱線已經遭遇的尷尬?有網友說,“面對網上信訪這一新生事物,我們不能一開始就把好經念歪了,把其當成僅是個別領導的事?,F在關鍵是要探討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長期有效的網上信訪制度,讓其真正發(fā)揮作用?!?/p>

  政務微博:網絡信訪升級版

  官員通過網絡回復民生問題日漸成為一種趨勢,官員或以信箱,或以貼吧論壇等與網民互動。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官民接觸不僅僅限于現實的面對面交流,網絡交流同樣可以密切干群關系。

  自從人民網開通“地方領導留言版”后,各地的網友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陸續(xù)給省委書記、省長留了不少話。近來,已有多位省委書記、省長頻繁“現身”網絡,“跟帖”回復網友留言。

  此外,還有一種是以天涯等論壇為代表的“民間網絡信訪”?!疤煅碾s談”被網友戲稱為“全國信訪辦”。近兩年來,微博異軍突起,成為一種更新的“網絡信訪”方式,于建嶸、王小山等名人微博成為頗受歡迎的“民間信訪局”,于建嶸甚至親自幫上訪戶解決問題。

  2010年以來,許多地方政府及官員開通微博,與網民互動更為直接。微博作為一種集信息公開、即時互動、流程透明于一體的新媒體,為政府與群眾提供了更有效的溝通互動平臺,逐漸成為新時期的信息咨詢中心和社情民意集散地,開辟了網絡信訪的新格局。

  截至2011年11月,通過新浪微博認證的各領域政府機構及官員微博已近兩萬家,其中政府機構微博超過1萬家,官員個人微博近9000個;省部級以上政府機構微博35個,省部級以上政府官員微博14個;廳局級以上政府機構微博429個,廳局級以上官員微博268個。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認為,網絡民主在不斷進步,中國有4.2億網民,網絡有巨大的力量。網上發(fā)帖、發(fā)微博等“間接上訪”模式擴散速度快,通過轉載,有放大效應。網絡的力量一開始使有些部門措手不及,對傳統(tǒng)信訪制度產生了倒逼作用,這才使相關政府部門推出網絡信訪、設立網絡新聞發(fā)言人。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