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發(fā)布全國首份政務微博報告稱,截至今年10月底,全國政務微博總數為18132個。而在被稱為“微博元年”的2010年,這一數字僅為552個。

  公開與賣萌

  公眾看重以話語體系為代表的“面子”,更關注以服務理念和施政效果為內涵的“里子”

  隨著大量政務微博的上線,如何應對微博輿情成為政府部門及官員無法回避的新課題。面對新的傳播手段,不少地方如北京、浙江、山東均開始為官員定制課程,進行微博培訓。

  培訓效果一時難以窺見,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部門及官員對于這一嶄新傳播工具的熟稔,對于民意的有效傳達、政務信息的公開大有裨益。

  改變的,還不僅是量。新晉的政務微博在加大對社會熱點及民生問題關注和回應的同時,以人們熟知的語言和親和姿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官方話語體系的有效進化。比如本月,廣東中山市公安局在其官方微博@平安中山發(fā)布了一條古詩詞版的微博,規(guī)勸在逃人員抓住“清網行動”最后的寬大期限自首。微博題為《江城子?勸投》:“亡命生涯路茫茫,人寂處,常思量,背井離鄉(xiāng),何處不凄涼。親友相逢裝不識,真姓名,不敢講。夜深輾轉常彷徨,孤燈斜,人影長,恨悔無限,如今應何當。自首踏上歸家路,翹首盼,是爹娘?!贝饲癅平安中山還發(fā)布過淘寶體、TVB體、咆哮體、凡客體等形式的規(guī)勸內容。

  無論是“親”、“哦”等網絡詞匯,抑或各種流行表達體例,這種“賣萌”所折射的,是政務機構改變自身刻板形象的嘗試。其中還隱約閃爍著希望的光,即政府可以此為契機,全面轉型為服務型政府。

  但轉型之路,且長且阻。比如江蘇豐縣校車事故后,徐州市公安局官微@平安徐州在通報中的開頭竟是“回復親們關注的話題……”嗲聲嗲氣應對悲劇性事件,這種不分場合濫用網絡語言,被斥是“為高漲的輿情添亂”。

  以此視之,政務公開之路,除了“賣萌”,更需內外兼修。公眾不僅看重以話語體系為代表的“面子”,更關注以服務理念和施政效果為內涵的“里子”。政府機構與民眾的磨合,需在更多實踐中相互適應。

  公心與私德

  真相在論戰(zhàn)中清晰,圍觀是為守護我們共同珍視的公共利益

  在傳統(tǒng)觀念中,電視、雜志、廣播等才是主流民意的載體,而網絡民意因其平臺的虛擬性,被視為片面且有失公允的。但無法否認的是,以微博輿情為代表的網絡民意,在這一年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統(tǒng)信息傳播平臺的判斷和走向,并最終影響了事件的發(fā)展方向。

  在年初的全國兩會前后,對“三公消費”的討論成為微博上的熱門話題。在大面積的公開討論過后,民意的熱盼轉化為現(xiàn)實行動。從4月開始,各國家部委和相關機構先后公布“三公消費”情況。盡管數據仍存在粗線條等問題,但作為預算決算透明的第一步,其進步意義不言而喻。

  而下半年所興起的隨手拍公車私用,網曝各種超額接待費、豪華出國游等亦可視為其后續(xù)發(fā)展。微博曝光與傳統(tǒng)媒體的線上、線下互動,聯(lián)合促成了“全民反腐”的萌芽。

  這種自發(fā)的隨手反腐,將不少公職人員推上了審判臺,不少公共人物也在微博的浪潮中“原形畢露”。從高曉松醉駕被拘,到李陽驚世駭俗的家暴,再到李雙江之子開寶馬打人,公共人物在全民爭議中,帶出了一個又一個潛伏的社會問題。

  難能可貴的是,真相在論戰(zhàn)中清晰。圍觀,不是為撈取一個誘人的人血饅頭,而是為守護我們共同珍視的公共利益。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