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勝阻
近日,"電子政務與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應邀出席并發(fā)表主題演講。辜勝阻指出,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滲透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了新型的網絡虛擬社會形態(tài)。網絡使世界變平了:意愿表達扁平化、時空傳導無限化、身份認可虛擬化、溝通路徑多節(jié)點、互動關系平等化、社會價值多元化。近一段時間以來,網絡輿論事件層出不窮,給我國社會管理帶來巨大壓力,客觀上要求各級政府不斷提高網絡虛擬社會管理水平,健全網絡引導機制,積極防范和應對網絡公共輿論危機。為了提高官員應對網絡輿論危機的能力和水平,有必要把網絡輿論危機應急管理作為各級領導干部的必修課,納入黨校、行政學院教學和各類干部培訓規(guī)劃,提高輿論危機意識,提升網絡虛擬社會管理水平和危機駕馭能力。
辜勝阻認為,網絡虛擬社會的迅猛發(fā)展對政府的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當前,我國網民規(guī)模5億左右,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公眾輿論的主要陣地之一。與傳統(tǒng)輿論形式相比,網絡公共輿論具有突發(fā)性、互動性、放大性、燃點低、觸點多、傳播快、影響大等新特點,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很快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網絡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之間的競爭合作與相互依存愈來愈明顯。網絡媒體興起一方面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據(jù)對中國210起重大輿論事件的相關研究,網絡輿論在近七成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動政府解決問題的正面積極作用,社交媒體傳達了公眾對社會腐敗的追打和國計民生的關懷。但另一方面,網絡公共輿論在政府引導與管理缺位的背景下,有可能演變成"公共輿論危機",加劇社會管理難度。胡錦濤總書記今年初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chuàng)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就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
辜勝阻強調,提高網絡虛擬社會管理水平,加強政府和社會組織官員網絡輿論危機應急管理能力需要采取六條措施。
一要消除網絡"恐懼"。深刻理解網絡傳播規(guī)律,正確認識網絡虛擬社會的新特點,努力消除"談網色變,避網燒身"的網絡恐懼癥,切實改變危機面前"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采取不正當手段壓制"的局面。提高各級政府和社會管理者的網絡媒介素養(yǎng),尊重網絡民意,并對網絡民意進行科學甄別,既不能一味刪帖、屏蔽,甚至報復,堵塞民意渠道;也要防止被網絡民意所束縛,甚至被挾持。
二要保障政務"透明"。謠言止于公開,公信源于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要推進政務公開化、透明化程度,提高網絡管理水平和能力,構建網絡問政平臺,創(chuàng)新網絡問政的渠道和手段,通過網絡引導民眾知政、議政、參政。要建立良好的網絡溝通機制,借助網絡平臺與公眾真誠、平等地交流對話,保障公眾對政府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降低網絡公共輿論危機發(fā)生的概率。
三要強化政府"責任"。勇于承擔責任,不逃避、不掩飾、不推諉。在應對輿論危機過程中,管理者要積極回應網民關切,有勇氣正視問題、直面民意,有效緩解危機事態(tài),不讓不明真相的網民和別有用心的壞人有推波助瀾的可乘之機。要積極回應網民反映的情況,及時公開真相,有效避免網絡圍觀的"盲從和無知"色彩,通過與廣大網民互動,努力消除誤解,化解危機。要使"網上收集網情、網下解決問題"成為一種新習慣,推行"良政"和"善治"。
四要傾聽"意見領袖"。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充分發(fā)揮網絡"意見領袖"在處理公共輿論危機過程中的作用,正確疏導負面輿論。"意見領袖"在網絡輿論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有時能呼風喚雨,很容易產生群體效應。政府在處理公共輿論事件時要傾聽"意見領袖",發(fā)揮其在引導社會輿論向健康理性方向發(fā)展中的作用,聚同化異,扶正抑偏。
五要預警事件"苗頭"。全面掌握輿情,加強網絡監(jiān)測與預警防范,力爭在危機發(fā)生的第一時間將客觀、準確的事實真相傳達給網民,把握危機化解的"黃金三小時"規(guī)律。要健全地方性網絡輿情監(jiān)控機制,實時掌握網絡動態(tài),預警防范網絡群體事件的"苗頭"。
六要加強網絡"法治"。做好虛擬社會司法立法工作,探索網絡虛擬社會治理新模式,將言論自由納入法治軌道,使網絡治理從"人治"走向"法治"。要完善虛擬社會管理和互聯(lián)網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依法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凈化網絡環(huán)境,優(yōu)化網絡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