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公眾參與研究與支持中心近日發(fā)布《政府信息公開年報研究報告》。《報告》披露,對國務院機構、省級行政單位和較大的市三年來的政府信息公開年報的調查發(fā)現(xiàn),各行政機構主動公開的內容洋洋灑灑,從載體、形式、內容、數(shù)量、特點、分類、目錄等多角度、多層次全面展開,依申請公開的內容則寥寥數(shù)語,往往僅有一句“全部按規(guī)定進行了答復”,或者至多加上“答復率”。83個國務院機構中,2008年、2009年、2010年沒收到信息公開申請的比例分別為23%、22%、25%。(5月20日《法制日報》)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guī)定,政府信息公開分為主動公開和公民(及法人)申請公開兩種形式。對于主動公開的信息,行政機關應當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wǎng)站、新聞發(fā)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對于公民申請公開的信息,行政機關需要根據(jù)情況分別作出答復,拒絕答復或答復不到位者,都要受到責任追究(也可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北大公眾參與研究與支持中心發(fā)布的《報告》,以翔實的數(shù)據(jù)印證了人們的一個基本判斷——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以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如何落實、完善行政機關應主動公開的內容,而是如何督促、推動行政機關履行“依申請公開”的職能。

  雖然,依申請公開的內容未必都要詳盡無遺地體現(xiàn)在信息公開年報中,但從年報中披露的行政機關“沒有收到信息公開申請的比例”看,公民提出的信息公開申請難以獲得有效、滿意的答復,是這個比例三年來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行政機關動輒以“信息不存在”、“影響社會穩(wěn)定”、“涉及國家秘密”等理由,簡單而傲慢拒絕公民的信息公開申請,這樣的案例在各地并不少見。更何況,不少由公民申請要求公開的政府信息,原本就是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的內容,如2008年遼寧律師溫洪祥申請公開政府部門辦公費、招待費、差旅費、事業(yè)性經營收入等財務賬目,2009年上海律師嚴義明申請公開中央財政預決算,最初都是以“申請公開”的形式出現(xiàn),但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央部門和一些地方的財政預算,以及其中的公務出國經費、公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三公”經費,逐漸成為了行政機關主動公開的內容。這一方面說明公民申請政府信息公開何其不易,另一方面也證明,只要公民堅持申請不松懈、不放棄,就一定能夠取得實質性進展。

  顯而易見,在政府信息公開的問題上,公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遠遠高于一些行政機關。政府信息公開都不能單單寄希望于政府的“自覺”,而應當更多地寄希望于公民的廣泛參與——公民通過向政府提出信息公開申請、向法院提起信息公開訴訟,促使政府對信息公開申請作出答復、對信息公開訴訟進行應訴。由于政府信息“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政府必須公開的信息是大多數(shù),可以不公開的信息只是極少數(shù),公民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和訴訟的理由,必將遠遠多于政府能夠拒絕公開的理由,公民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和訴訟的速度,也必將遠遠高于政府能夠拒絕公開的速度。所以,公民提出的信息公開申請和訴訟,必將給政府賦予更大的責任和壓力,推動政府不斷增強信息公開的主動性,不斷擴大信息公開的范圍,豐富信息公開的內容,提高信息公開的層次和水平。

  雖然政府是信息公開的主體,政府信息公開必須經由政府的渠道,必須由政府具體實施,但是,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由于政府信息公開內在地需要公民的參與和推動,完全可以說,公民對于政府信息公開應當承擔的責任一點兒不比政府小,公民能夠發(fā)揮的作用,有時甚至比政府發(fā)揮的作用還要突出。無論是律師、大學教授、新聞記者,還是普通市民、退休職工、農民工,每個人都應當而且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為推動政府信息公開盡責盡力。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