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廣東省主要領導的推動下,網絡問政推進迅猛。只要敲擊幾下鍵盤,以前要四處奔波、費盡口舌的難事,或許就能得到解決。不過,羊城晚報記者在調查中也發(fā)現,一些網站的所謂“網絡問政”成了花架子:網民反映的問題,回復慢,等煞人;回復無內容,敷衍了事,急煞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網絡問政很美好,可畢竟存在虛擬世界里,只有最終在現實世界中得到對接,才能更多地展現其內在優(yōu)勢與魅力。政府機關應該善于利用互聯(lián)網去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為百姓排憂解難。

  “實事網上辦”咋沒更新?

  2007年,國務院下發(fā)通知,要求各地政府門戶網站推出“百件實事網上辦”大型專題,為社會提供服務。4年了,羊城晚報記者調查發(fā)現,一些政府網站至今掛著“百件實事網上辦”欄目,但點擊一看,里面舊聞多。

  多數政府網站建立的“百件實事網上辦”專題,包括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交通出行、公用事業(yè)等內容。羊城晚報記者點開粵西某市政府網站發(fā)現,里面欄目門類齊全。且慢,當記者點擊“教育”欄進入“外來務工子女教育”欄目時,卻只看到2009年8月17日的“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審批”和2009年7月6日的“港城非戶籍外來工子女入學有新規(guī)”兩條鏈接。在“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審批”一文中,除了僅有百余字的“辦理條件”、“辦理程序”、“辦理時限”外,辦理結果公開、常見問題解答、項目變更情況欄目等均為空白。

  “百件實事”信息長年未更新,絕非特例。有些網頁已經打不開,有些鏈接點擊后出現“您所指定的網頁無法訪問”,不一而足。而在其他的一些問政平臺,情況同樣不能令人樂觀。

  回復是答疑,還是辯解?

  廣州大學城的一些師生至今比較郁悶,他們通過網絡問政平臺反映大學城出行難,“但交通管理部門有點‘重解釋輕落實’,即便是好不容易盼到的答復,也顯得像是為自己工作辯解”。

  去年2月,廣州大學城多位師生就給金羊網“網絡問政平臺”留言:大學城原來有3條公交線路到天河區(qū)中山大道,進出方便。BRT開通后,從中山大道到大學城只有一條B25線(原大學城5線)。但B25線直通大學城中部樞紐,如果要到大學城其他校區(qū),師生還要轉只在大學城內部營運的381、382公交車。這種島內公交一般半小時才一班,“大學城師生出行非常不方便”。

  金羊網的網管立即將這條帖子轉給廣州市交委。近2個月后,廣州市交委回復說,撤并線路、減少線路重疊是“為大學城師生進出大學城提供更多快速出行選擇”。BRT系統(tǒng)開通后,B25線路發(fā)車時間由之前每30分鐘一班縮短至5分鐘—8分鐘一班,線路營運速度相應提高,大學城島內381、382等線路發(fā)班間隔也縮短至5分鐘左右,“總體出行時間明顯減少”。

  對這種答復,經常出入大學城的師生表示不解,有網友給金羊網發(fā)來信件,表示并不認同答復的內容。因為線路調整后,師生并沒有感到出行變得比之前容易。有學生表示,自己早上7時從華師生活北區(qū)步行到中部樞紐,最快要15分鐘。如果碰上B25剛剛發(fā)車離開,就只能再等15分鐘后開出的下一班車,而車上早已擠滿了人,“別說座位,能擠上去已經萬幸了”。“請問,是否真的做到了5-8分鐘一班車呢?”這位學生提出疑問。

  實際上,在BRT開通這一年多時間里,大學城師生有關“出行難”的聲音從未停歇,也通過各種網絡問政平臺反映過情況。“一般都會有答復,但答復的內容總是解釋他們的路線設置如何合理,根本沒有從我們角度考慮,”有網友氣憤地說,“這種辯解性答復,還不如不回復。”

  有網友就同德圍交通問題,給廣州市長提出5點建議,他收到的答復是:根據《信訪條例》“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有關交通設施和車輛管理的問題,請直接向公安部門提出。有關修建人行橋和建寬上步橋的意見建議,請直接向建設部門提出。隨信附了兩個單位的聯(lián)系方式。

責任編輯:admin